粤绣是广绣和潮绣的总称,一般将广州、顺德、番禺、南海等地的绣统称广绣,潮州地区的绣称潮绣,这个潮州乃是民系概念上的潮州而不限于当今的潮州市一地。粤绣在唐代已有较高技术水平。清《广东新语》记载,粤绣以孔雀羽扭捻为线,绣制服饰等,金翠夺目,还有用马尾缠丝,作绣品的勒丝,订制在纹饰的轮廓边缘,增强了粤绣的艺术表现力。在四大名绣中,粤绣最重装饰性,粤绣的色彩艳丽夺目,构图繁华热烈,风格富丽辉煌,洋溢着南国明快浓烈的特色,题材广泛,其中百鸟朝凤、博古、龙凤传统特色的题材为多。粤绣因“广绣”和“潮绣”两个流派而呈现各自特色。粤绣在绣法上善留水路(在纹样交接与重叠处空出一线底),设色绚烂鲜亮、红绿映衬,而潮绣喜用垫高浮雕绣,寓意吉祥、气氛热烈,金碧辉煌、灿烂壮观,有浓郁的地方风格。
粤绣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以前,唐代广东海南卢眉娘就是一位刺绣名家:卢眉娘能在只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于毛发。这可能是我国最早见诸记载的精微绣了。又载:卢眉娘在宫中绣“仙飞盖”,唐顺宗嘉奖其工,谓之“神姑”,可见唐代广东刺绣技艺的水平已非同一般。还有,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给杨贵妃精美绣品,而获加官三品,亦见粤绣在唐代宫廷艺术的不俗地位。
粤绣的特点:
一线。用线多种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有用孔雀毛捻缕作线,还有用马尾缠绒作线。据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记:“有以孔雀毛织为线缕,以绣谱子及云章袖口,金翠夺目,亦可爱。”又据近人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明代“博古围屏”是“铺针细于毫芒,下针不忘规矩,器之侈,纹之隐显,以马尾缠绒作韧线,从而勾勒之,轮廓花纹,自然工整”。
二色。粤绣用色明快,常用红、绿对比强烈的色彩,善用勾勒,故色彩富丽而不俗气,讲求华美艳丽的艺术效果。
三金。粤绣多用金,喜用金线作为刺绣花纹之轮廓线,并将金银线材料独创出钉金绣、金银线绣的新绣种。尤其加衬高浮雕的金绒绣,金碧辉煌,气魄浑厚。
四繁。粤绣装饰花纹繁缛丰富,但形成独特的构图方法,达到繁而不乱,富于热闹欢快的气氛。常用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三阳开泰、杏林春燕、松鹤猿鹿、公鸡牡丹、金狮银兔、龙飞凤舞、海产鱼虾以及佛手、瓜果一类题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五艺。粤绣的技艺特点,主要表现绣艺纹理清晰,善留水路,针法上运用金、银、线巧妙结合,立体感强,具有装饰趣味。粤绣主要针法有直扭针(直针、扭针、风车针)、捆咬针(捆针、咬针)、续插针(续针、撕针、洒插针、旋针)、辅助针(铺针、勒针、掺针、钉针、珠针)、编绣(篷眼针、竹织针、编织针、方格网针、三角网针、叠格针)、绕绣(钩针、圆子针、松子针、长穗子针、扣圈针)、变体绣(凸绣、双面绣、补画绣)等7大类28种,另有金银线绣针法,如平绣(平针、撕针)、织锦(织锦、锦上织花、锦上添花)、编绣(方格网针、三角网针、竹织针)、绕绣(扣圈、迭鳞)、凸绣、贴花绣等6类12种。
粤绣的代表作品
20世纪50年代以来,粤绣的优秀代表作品还有《百鸟朝凤》、《九龙屏风》、《吹萧引凤》、《丹凤朝阳》、《百花篮》等,粤绣的题材也比较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龙凤、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种图案等,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则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
目前所知保存完整幅面尺寸最大的清代粤绣为光绪三十一年由广东十三省状元坊官绣的同泰店号所造的寿鸾刺绣,长4.2米,宽2.8米,该工艺品大量使用金铂线,制作工艺复杂,加之其中的描金祝寿语,含意深奥,字体工整。如此巨幅精美的刺绣巅峰之作,现存于世者极其稀少,是清末刺绣工艺与寿辰礼仪研究收藏极品。
粤绣因其历史上出口畅通、从业人员多、产量大,而决定了其存世量相对较为丰富,而且粤绣与其他三大名绣相比,有颇为突出的艺术风格而方便鉴别、容易辨认。另外,粤绣无论是生活日用品还是艺术欣赏品,题材形式都包含着吉祥、喜庆、祝福、美好的寓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也或多或少地迎合了大多数人的文化习惯和兴趣偏好。
粤绣与其他三大名绣一样都是由民间生活日用品刺绣发展起来的,并以民间常见的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三阳开泰、杏林春燕、松鹤猿鹿、金龙银凤等题材刺绣,形成了粤绣独有的艺术魅力。明正德九年(1514年)有一位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买到龙袍绣片回去献予国王,受到重赏,从而粤绣名扬海外。英国皇家非常欣赏金银绣,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创立英国刺绣同业会,英王查理一世还倡导英伦三岛传播粤绣艺术,粤绣成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粤绣。明末有记载:粤绣艺人们用孔雀羽捻为线缕,绣制官服补子、云肩、袖口等,金翠夺目;以马尾缠丝作绣线勾勒轮廓,绣出装饰性很强的花纹,这种匠心独特的绣技恰好与粤绣金碧华丽、装饰性强的风格特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