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一座被称作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每天都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精彩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简单的几何线条勾勒出江南独有的那份山水意境,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下新中式建筑代表作之苏州博物馆!
建筑概况:
建筑设计:贝聿铭(I.M. Pei)、贝氏建筑事务所(美国)
地点:江苏,苏州市东北街204号
设计时间:2002年6月-2003年
完工时间:2006年10月
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7500平方米展品陈列室,一个150座礼堂,办公区和文物保护工作室,研究图书馆以及库房)
总造价:3.4亿元
材料:
外墙、内墙:水泥灰浆和花岗石装饰
斜面屋顶:花岗石
天窗与屋顶结构:建筑用涂漆结构钢
天窗玻璃:低辐射膜透明绝缘玻璃
天窗铝材:金属银色和深灰色涂漆铝型材
天窗遮光板:木制遮阳帘(数码式塑料贴膜铝型材)
室内地板:花岗石及地板
建筑综述:
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一座现代的公共建筑,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内涵,又是采用现代建筑语言的表达。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了传统苏州文化与现代空间理念的契合,达成了其对传统文化予以再现与诠释的意愿——“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建筑简介: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历史保护区东北部,毗邻16世纪明代拙政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和19世纪的忠王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借鉴了苏州传统建筑艺术的表现方式,承袭了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和精致的园林布局艺术,并赋予新的含义,以求“中而新,苏而新”。建筑采用分散布局的方法有机地融入原有的环境中。建筑群分为中、东、西三块,中部为主要交通空间,由南到北依次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办公区。主庭院和博物馆北边的拙政园隔墙相连,从博物馆望去,拙政园的高大古树随风摇曳,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博物馆与东侧紧邻的“忠王府”和谐相处,相得益彰。
博物馆设计在体量上遵循的原则是“不高、不大、不突出”。建筑以一层和地下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内,局部二层主要位于远离控保建筑的中西部,也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限高点。通过巧妙布局和尺度控制,博物馆和周围原有建筑环境有机融为一体。此外,博物馆外围街区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整体修缮,形成了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氛围,博物馆不仅成功融入了历史街区,并为老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和设计手法的运用,使这组新建筑既有传统苏州园林建筑的特色,又处处散发着时代的气息,而不失为一座十分现代的、高标准的博物馆建筑。
建筑采用了钢结构技术,大大解放了空间。建筑得以自由布局,明亮畅通,形成明快的现代建筑意向,彻底改变了传统建筑沉闷的气氛。屋顶设计上采用了几何形态的坡顶取代传统的坡屋顶,立体几何形框架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时断时续,使室内空间充满了情趣。另外,设计者对于光线进行了细微的处理,根据不同展品对自然光照的不同要求,展厅里设计了天窗。且在大厅、走廊顶部,玻璃屋顶上及展厅高窗部位,大面积使用了木纹金属遮光条,使博物馆内充满柔和的天光,且光线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万千。建筑色彩采用苏州传统建筑的黑、白、灰色,形成粉墙黛瓦的建筑形象,但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以“中国黑”片石取代砖瓦,切割成菱形体块干挂在坡屋面上,并与墙身连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