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古建筑也都是木构古建,所以也古建保护与利用上与我国有共同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借鉴下日本是如何在防火、排水、以及整体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古建筑保护的!
日本的古建筑(群)大抵分布在日本古代历史遗迹一带。古建筑的形制及风格呈现出明显的由中国唐风向日本民族“和”风演变的痕迹,按历史年代及历史价值不同而分别冠以“国宝”、“国家重要文化财”等不同级别铭牌存世,其中多处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严岛神宫、古姬路城,唐招提寺、法隆寺等),并对大众开放。
日本的木构古建筑得以保存至今,究其原因大概有三点:
其一,如日本建筑史学者关野真博士在《日本建筑史精义》一书中的分析日本国内历史上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革命性变革,也没有经受过外国的侵略。
其二,二战后期梁思成先生等出于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善良建议,使日本最具历史价值的那些古建筑免遭盟军大规模反击时的毁灭性破坏。
其三,历史悠久的古老木构建筑,在历代日本国民的观念中是祖先的宝贵馈赠,朝野民间对此均具有高度自觉的保护意识。
就古建筑保护而言,日本现存木构古建筑大都是以整体的理念加以保护,即以著名建筑单体为核心,包括历史上各个年代所有与之有关的附属建筑以及建筑所在区域的总体环境等等,都属于整体内容而加以保护。这些历代古建筑的形式完整瑰丽,建筑整体环境清幽古朴,已成为公众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古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一些共性问题
1 整体环境的保护理念
日本的木构古建筑基本是以整体大环境理念加以保护的。被国家认定的国宝或重要文物建筑是保护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的一个相当范围均属于保护区域。这个相当的范围一般完全对公众免费开放,甚至可以是一个公园(仅对观赏核心古建筑收费),形成一个与核心古建筑风貌一致的良好完整环境,从而更加凸显出核心古建筑珍贵的历史人文价值。
(1)严岛神社
严岛神社从一个象征性的牌楼开始,沿内海岸一直到神殿主建筑约300m~400m之远,一路都是树荫和排列路边经修复而保持原状的古老石灯笼引导着进入景区,意境幽美,古意森然。
(2)古姬路城
古姬路城从护城河樱门桥一直到内城门之间是一个绿化葱茏的公园,进入内城门天守阁(核心保护区)才开始收费。护城河外很大的一片区域,包括沿护城河的城市主干道两侧的建筑都控制高度。从而对姬路古城形成一个完整的风貌保护区。
(3)东大寺
东大寺包括寺院历史遗址在内的所有受保护的古建筑群都仿佛完全置身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大公园中,共同构成相当规模的完整保护区域(其中仅大佛殿一处收费)。
(4)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附近范围未见到任何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保持着古朴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古寺的存在和保护。在寺院外一定范围有低矮的围栏竖着标示“旧境”的铭牌,明确界定历史遗址与风貌区的关系,给今天前来观赏的人们留下对历史的想象。
(5)法隆寺
法隆寺以金堂和五重塔等珍贵古建筑为核心,通过东南西三座大门框定其整个古建筑保护区域,三座大门又贯通寺院周边区域,形成较大范围的风貌保护区。
(6)圆觉寺
圆觉寺外有铁路通过,但铁路线与寺院山门约200m范围保持着葱郁的林木,古寺处在与现代文明有趣的共存境界里。
2 建筑木构件的保存状态
古建筑木构件表面局部的开裂(只要不影响受力)或者不做漆饰等等,对于木构件本身的保护而言是有益的。因为木材表面的裂缝其实是打开了木材内部的毛细孔道,而表面不做漆饰则使得木材内部处于良好的透气状态,潮气或有害菌类不易在木材内部麋集,从而可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然而,这些古建筑木构件历史上原来的面貌又是怎样的呢?日本原始时代的建筑固然都曾以所谓“素木造”著称,几乎没有在木构件外再做彩饰的习惯,但中国建筑技术的引进,显然也包括了中国古建筑外饰的丰富色彩。关野真博士《日本建筑史精义》说“中国建筑输入之后,内外遍施彩色,较之原来自然朴素的外观,更显然壮丽了很多……”由此可知,日本现存的这些木构古建筑历史上也可能曾经有丰富的彩饰,那么,这些彩饰在今天的保护修缮中为什么没有复原?日本古建筑保护对于历史原真性问题如何体现?这些现存呈原木状态的木构件表面有没有施以特殊的保护性技术处理?等等,都是很值得进一步了解和研讨的问题。
在木构古建筑梁柱构架与上层楼板的间歇,均仔细设置细密的金属保护网以防止虫鸟对木构的破坏,这是对木构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3 古建筑保护的防火和排水
(1)防火
日本木构古建筑的防火,所见之处基本与国内同类保护性古建筑相似而未见有更先进的现代特殊防火措施。单体建筑大多以分布周围显眼处的手提灭火器及涂以鲜艳红色的专用水桶消防。在古建筑周边广场的合适位置设置有室外消火栓,消火栓的保护范围基本按现代消防规范要求。消防设备的布置及外表装饰等显然也考虑了与古建筑环境的协调。
对于姬路城天守阁这样较高大的多层木构古建筑,则设有现代高炮水枪防火设备,以保护古建筑安全。
(2)防水排水
潮湿侵蚀是对木构古建筑的危害之一,日本古建筑保护在防水防潮方面除屋面经修缮都保持有良好通畅的排水系统外,地面的排水处理相当周到。每座古建筑单体绕周边一圈都筑有宽敞的排水明沟与室外排水系统连接,保证古建筑周围不积水,使基础保持良好的干燥状态,从而保护上部建筑木构本体避免潮湿侵蚀。排水沟做工精致既保证通畅并与建筑外观风格保持一致、融为一体。
建筑单体周边屋面出檐投影范围的地面大都做成碎石或卵石铺装,以防止屋檐落水对地面固定位置的长期冲击而破坏基础周围地面,也避免落水在地面溅起水花,有碍观瞻。
4 无障碍设施及人性化理念的体现
古建筑建造之初显然对所谓人性化问题考虑欠周,现代建筑设计的无障碍理念如何在古建筑保护再利用中得以体现,常常是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日本的古建筑保护再利用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5 建筑遗产知识的普及化教育
日本在保护建筑历史遗产的同时,注重不失时机地普及相关的建筑文化和古建筑知识。这种宣教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故事情节,而是对建筑遗产的风格特征以及相关历史沿革,文化背景等简洁概要的介绍,图文并茂一目了然。有些展示历史建筑构件,强调修缮的原真性,使公众于游览和瞻仰古建筑时,培养起对建筑遗产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唤起自觉保护意识。这是古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位于东京郊区镰仓的高德院大佛(像),建于镰仓时代约13世纪,日本国宝级文物。镰仓大佛(像)是当时日本大量采用中国宋代艺术风格铸造佛像的典型代表。佛像可以进入内腔参观,对公众开放。
姬路城西之九历史沿革概述的铭牌,镶嵌在当年千姬姑娘居所的门楣上。铭牌木质做工精巧,与木构古建筑环境相当协调。和居所榻榻米上安置的一组蜡像一起仿佛就在娓娓讲述着当年姬路城主为迎娶德川家长女千姬而重修西之丸的那段动人历史故事……
日本对古建筑历史风貌整体环境严格保护、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在显眼的位置以警示条文明示严禁事项,规范公众行为。这种警示条文具体、明确,对于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保持历史建筑环境的安静整洁显然十分必要。而这些告示牌本身的材质、形式均与历史建筑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