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与城关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防御工事。城池主要包括城墙、城门、城和护城河几部分。后来,为了加强城池的防御性,又多在城墙上加建角楼、敌楼。城墙是很结实的,但是这种坚固的防御设施在明代以前都是用土砌筑而成。一般来说,就是用当地的黄土或黑土作为原材料,层层夯实而成,经过这样的夯打,墙体就变得非常坚固。同时,为了增加稳定性,墙体侧面都不做成垂直形式,而是做成上窄下宽形式。明代以后,经济与科技都有了长足发展,烧砖技术提高,很多的城墙表面都被加包了砖,城墙的坚固度自然也就更高。城池或其他防御性的关类建筑,因为是要塞、关口,所以也称为“城关”。
城墙
城墙是城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圈坚固的墙体。最早的城墙只是简单的木栅栏,或者只是在居住区周围挖辟一条河沟而已。后来又有石头垒砌的石头城,夯土砌筑的夯土城。总的来说,宋代以前的城墙极少砖筑,甚至极少外部用包砖。宋代以后才渐渐在一些重要的城池的城墙上,或者是在城墙上某些需要重点防御的部位使用包砖。从明代开始,因为烧砖技术的提高,很多的城墙表面都被加包了砖,城墙用砖砌也比较普遍了。如明代时修筑的北京城的城墙,墙体就是由整齐的方砖铺砌,墙的顶部平面更是由大砖铺墁。墙的剖面都呈梯形。如此厚实、坚固的墙体,其防御性自然很强。
城门
城门就是在城墙上开辟的门,是出入城池的口,也是城池防御的一个薄弱环节,是战争中敌人攻战的重点部位。所以,在古代的战争中,与高大坚固的城墙相比,相对薄弱的城门便成了维系城池安全的关键所在。因此,古代防御中对于城门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城门的开设位置,到城门门板的材料,甚至是门板层数的多少等,都根据实际需要而精心设置,以期达到最高的防御性能。当然,也可以采取减少城门数量的办法来增加城池的防御性,因为对于防御性要求极高的城池来说,城门的数量自然是越少越好。我国古代大多数城池的城门,都只有四座,分设于城池的东、西、南、北四面。
护城河
护城河,亦作濠,定义为人工挖掘的围绕城墙的河,古代为防守用,是古时由人工挖凿,环绕整座城、皇宫、寺院等主要建筑的河,具有防御作用,可防止敌人或动物入侵。
这样的以天然为主、人工为辅的护城河在中国和世界就比较多了,最典型的城市有南京、西安、荆州、襄阳、重庆、衡阳、常德、赣州、洣水镇、遥田镇等。
各个朝代对于防御工事的称呼及分类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城池相关的一些组成部分:
城隍,道教中负责城池的地方神,也指干涸的城壕。
城郭,城指内城墙,外城墙为郭。
城墙,也叫城垣(yuan),是城防的主体。
女墙(指城墙上凹凸的短墙)、城堞(包围月城的城墙,也叫城垛)组成。
城壕,也叫护城河,环绕城外的水体。
月城,也叫瓮城,城门外用以屏蔽城门的小城,月城的门称城堙。
城门,出入城的唯一通道。
城阙,城门两边的望楼。
城楼,建于城门或城墙之上的楼。
城厢,指城内和城门外附近。
城根,靠近城墙的地方。
城关,城门外靠近城门的一带地区。
吊桥,架在城壕上方便行路的木制斜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