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是全方位反映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具有价值高、代表性强、分布广、时间横跨大,类型多样的特点,已成为自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以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
中国建筑一般都是由居民住宅演变而来,以此解决人们要求的规模和尺度,外形基本都是以人字形呈现出来的,即双面坡屋顶。在中国古建筑中,人字形屋顶是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关于这点都可以从住宅、庙宇、宫殿等充分体现出来。虽然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形式统一,即典型的“大屋顶”。
中国古建筑充分体现出等级制度,将建筑作为判断等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巩固和体现风险等级制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设者对于建筑的创造力发挥,使其开始重视群体组合。例如清代的皇家陵园,其布局错落有致,讲究建筑群体与大自然之间的有效搭配,即因地制宜。
中国古建筑结构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木结构的建筑物主要包括板、梁、柱、枋等。中国木结构的古建筑主要分为穿斗式、叠梁式以及井干式这三种类型,其中穿斗式和叠梁式比较常见,这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形式。
对于穿斗式而言,其用料较少,立柱排列比较紧密,为筑夹泥墙和壁板的安装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具有施工方便、节约材料、经济效益较高等优点。因此,我国保留了大量的穿斗式民居。
在空间较大的地区中,采取叠梁式与穿斗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门,采用穿斗式,其中的几间采用叠梁式,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对于井干式建筑则是因地貌和地势而建,云南山区、半山区的普米、傈粟、独龙等族多采用井干式建筑,此类建筑有利于防寒、防震等特点。
在古代,中国人便青睐于内向型的封闭空间,使得我国古建筑形成了以合院为主的封闭性主体,例如四合院。这种独特的群体组合在平面上,形成了别具有一格的空间形式。在汉代,四合院已经十分普遍,宋代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从目前来看,元代的四合院没有保留下来,缺乏实物,但是在元大都旧址上挖掘出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四合院的布局,与北京现代四合院十分接近。在明清时期,四合院已经非常成熟,故宫便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组成在中国古建筑中,四合院是主要的建筑形式。
古建筑是人类遗产的实物表现、城市的凝固记忆,是城市意象的主体标志性符号。作为地域文化与灵魂的代表,可归属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建筑、艺术、科技以及美学上的价值。在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古建筑因其特有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