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世界遗产中心WHC在阿塞拜疆举行的2019年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迎来第三大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是什么?1936年,生长于良渚镇的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主持发掘了家乡的古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并且在日寇侵略、杭州沦陷的动荡时局中,排除千难万险出版了6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的初步报告)》一书。虽然施昕更将他发现的文化遗存划为龙山文化分支,但这一发现,终于让世人有机会认识沉睡于地下数千年的良渚文化。
1959年,良渚文化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正式命名。1986年,反山大墓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种类辨识度高、纹饰持续一致的玉器,证明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文明的存在。1987年,瑶山遗址考古发掘出祭坛遗迹。随着时间推进,良渚文化一点一点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展开考古发掘。此时,良渚遗址群已发掘出一百多处遗址,规模宏大者如反山大墓、莫角山建筑基址,都足以证明良渚文化的成就之高、发展之纯熟。但是,考古队的这一次发掘才真正令人震惊。
为什么发掘82年后,良渚古城遗址才正式启动申遗程序?因为除去动荡时局的干扰,良渚文化的内在信息量实在太过庞大。八十多年的时间对于梳理良渚文化,研究大大小小的良渚文化遗存的内在联系来说,远远不够用。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其分布范围大致在以太湖平原为核心地带的今苏南、上海、浙北地区。自发现以来,考古学家们对这一文化共同体的研究从未中断,背后需要做的系统性工作体量巨大。考古工作的推进又不断丰富信息。
因此,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正式申报2019世界文化遗产。这距离良渚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推荐进入申遗预备清单已14年之久,距离首次发掘更是过去了82年。
良渚古城遗址(公元前3300-2300)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史上石破天惊的一件大事,更是杭州文明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一件大事。它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不仅进一步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而且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实证了杭州5000年建城史。占地面积达2.9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实证了杭州和余杭是一座有5000年历史的古城,从而把杭州建城史上推了近3000年。第三,它实证了杭州无愧于历史文化名城这顶“桂冠”。
良渚古城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唯一性、代表性是绝无仅有的,是杭州其他任何历史文化遗存都无法替代、无可比拟的。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实证了杭州无愧于历史文化名城这顶“桂冠”,提升了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的地位。
良渚文化与跨湖桥文化、西湖文化、西溪文化、运河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一样,是杭州这座城市的“根”与“魂”。保护良渚遗址,就是保护杭州的“根”与“魂”。良渚文化同殷墟文化、河姆渡文化一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深厚的感情。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同样,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