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球在中国唐代又叫什么?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7-08 13:35:03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开元通宝
核心提示:马球​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唐代叫“击鞠”、“打毬”、“击毬”等。发明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骑马击鞠的运动是唐代时从西藏传入的。由于古代体育分类并不细密,《文献通考》、《古今图书集成》等将马毬归入“蹴鞠”部。马毬所用的球状小如拳,用质轻而又坚韧的木材制成,中间镂空,外面涂上各种颜色,有点还加上雕饰,被称为“彩毬”、“七宝毬”等。

  马球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唐代叫“击鞠”、“打毬”、“击毬”等。发明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


  骑马击鞠的运动是唐代时从西藏传入的。由于古代体育分类并不细密,《文献通考》、《古今图书集成》等将马毬归入“蹴鞠”部。马毬所用的球状小如拳,用质轻而又坚韧的木材制成,中间镂空,外面涂上各种颜色,有点还加上雕饰,被称为“彩毬”、“七宝毬”等。蹴鞠使用的球“以皮为之,中实以毛”,并是以步行足踢,且与马毬起源地点不同。更大的不同是,马毬用毬杖击打,足毬用脚踢。马毬的毬杖长数尺,端如偃月,形状有点像今天的冰球杆,杖身往往雕上精美纹彩,被称为“画杖”、“月杖”等。


马球


  三国时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诗曰:“连骑击鞠壤,巧捷推万端”,说明至少在汉末马球已经存在了。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马毬的普及不限于男子,有许多女子打毬的记载。王建《又送裴相公上太原诗》中,有“十队红妆伎打毬”、《宫词》有“寒食宫人步打毬”之句。


  据文献记载,唐代的历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马球运动的提倡者和参与者,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专门颁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


  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不仅成为帝王和贵族阶层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当时相邻的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现藏故宫博物院的的《便桥会盟图》(辽陈及之绘制),有一专门描绘唐、突厥两国进行马球比赛的场面。画面以唐太宗李世民与突厥可汗颉利,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于长安城西渭水便桥会盟之事实为背景,画中,数名骑士策马持杖争击一球,场面颇为热烈、壮观。直至宋、辽、金时期,朝廷还将马球运动作为隆重的“军礼”之一,甚至为此制定了详细的仪式与规则。


马球


  如今到了现代,马球运动仍然受到大量人的欢迎,并且还曾在1908、1920、1924、1936年作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马球运动基本规则


  由于马球比赛激烈程度与危险性相对较大,其规则大多是出于保护运动员和骑乘马匹的安全考虑。这里我们仅仅对比赛中比较重要的几规则做个简单介绍:


  1、球线比赛中,裁判主要依靠运球路线和球员进攻权来进行处罚。运球路线是指球被击后的运行轨迹。


  2、球权


  进攻权是指击球后的球员有策马接着在运球路线上追逐再次击球的权利。谁最后击球,谁就拥有进攻权。


  比赛规定对方球员不可在进攻球员前横穿运球路线以干预进攻或者将他撞离运球路线。但是,在进攻球员没有被阻挡的前提下,并排侧面阻挡或使用球杆干扰是允许的;角度小于45度的冲撞也并不算犯规。冲撞接触点仅仅限于马的臀部和肩部,球员间的故意碰撞则视为违例。


  3、球员不可用球杆有意触击另一球员以及他的坐骑。比赛中规定右手持球杆。


  4、每匹马球马最多可在一场比赛中参加两小节。


马球


  暂停规则


  以下情况中,比赛铃声会示意暂停:


  1、犯规。


  2、人、马摔倒或者受伤。


  3、马具设备断开,球员头盔撞落,以及球滚出边界。但是,球员在比赛中换马、以及球杆折断更换时,比赛继续进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马球在唐代时期的名字和发展历史。如有不同看法,可在下方留言评论。

 

本文标题: 马球在中国唐代又叫什么?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68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