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是盛放黍、稷、稻、梁等粮食作物的青铜食具。其形态是由鼎、簋相结合演化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秦代以后逐渐消失。这次要修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最为流行的“球体两耳三足式”敦,它的盖与器的造型全同,各有三足两环耳,足作兽蹄形,上下内外皆圆,相合成为一个圆球体,使用时分别成为两个半球器皿,俗称“西瓜鼎”。
我们知道人生病看医前,需要检查诊断方可对症下药,青铜器的修复也是这个道理。修复之前基本的信息采集是必要的,人有病历本,文物更不能少。武汉博物馆藏的战国时期的蟠蛇纹铜敦于1976年10月在武汉钢材厂出土,历经两千多年的地下埋藏和潮湿环境的影响,出土时其顶盖残破成6块,最大残片长21.5厘米,重1165克,缺足,下半部整体缺失,不能展陈。针对这种情况,武汉博物馆修复组决定将它恢复原貌,重展千年尊容。
由于青铜器埋藏地下,经过千百年腐蚀产生各种锈斑。锈斑有有害和无害之分,其中一种有害锈的学名叫氯化亚铜,另一种叫“粉状锈”,学名叫碱式氯化铜,它们都是青铜器在与土壤或大气中的氯化物长期接触时产生。有害锈会“传染”,应及时清除。这件变形蟠蛇纹敦残片锈蚀层的颜色以粉蓝、绿色为主,比较致密。我们选用硝酸银滴定法测定是否存在有害锈。先从器物上采集少量铜锈,用5%的稀硝酸将样品溶解,过滤至澄清,再用1%的硝酸银滴定。结果显示溶液基本澄清,这说明无氯离子存在,无有害锈。我们还通过从断面观察和硬度测试了解到此敦残片铜质较好,可以进行“整形”和“焊接”操作。
针对上述病害和物理分析,制定以下修复方案:建档—清洗—整形—补配、翻模—打底子、刻画—做旧—封护。具体步骤如下:
1.拍照与建档。修复前对器物进行拍照,做好器物保存现状、病害分析检测数据等文字记录工作。修复过程中各个时期都要拍照存档,包括修复所用的材料、整形的位置、补配的依据和部位等信息。
2.清洗。清洗前对器物表面附着物结构、成分及性质进行了解,通过前期实验确定所选清洗方法在实施时安全有效,避免对文物造成机械磨损、腐蚀等不良影响。此敦表面主要是泥土和锈,去除表面土垢、硬结物、膨胀疏松的腐蚀产物、可溶盐以及氯化物等即可。而表层致密均匀的无害锈蚀物和重要的有价值的痕迹一般是予以保留的。
3.整形。首先要确定整到什么程度,必须充分尊重史实,严格把握尺度,绝不能臆造。修复工作者要对各个时代、各个地方器物的造型工艺特点等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我们决定参照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同时期同样的一件青铜敦为模板进行对照整形和补配。对变形的区域,用锡锤进行加温、敲打,用千斤顶进行支撑、顶压等方法进行矫正。
4.补配和翻模。出土青铜器经常是缺胳膊少腿的,为了充分展示器物的美学价值需要进行必要的补配。一般可以用铜片或者树脂进行简单补配,也可以采用树脂加铜皮的补配方式(铜皮保证强度和重量,树脂保证纹饰)。我们先用锡进行低温焊接,把仅存的6块残片黏拢,对小面积缺失的部分用铜片代替,进行焊补。
对需要大面积补缺的部分一般采用翻模处理。由于这件器物下半部缺失,经查阅资料及对比其他出土文物发现,此敦上下应皆为半球形且纹饰图案一样,我们决定选用精细石膏进行翻模。制模前注意要用黏土(泥)把“器物”垫上,尽可能让分模线处于水平位置,使脱模方向与工作面垂直。“器物”垫平放好后,用塞料(黏土炼制熟的泥),也可用塞板(石膏板、木板、金属板、塑料泡沫板)沿分模线将暂时不浇注的部分堵塞,留出需要马上浇注的部分,周围用挡板(围板)围住并夹好,涂上脱模剂(肥皂溶液、凡士林、苛性钾溶液),便可进行第一次浇注。浇注时为了防止石膏浆渗漏出,可用黏土(泥)把围板周围缝隙堵塞好。石膏应以最低角注入模内,以慢慢流动淹盖整个“器物”。
浇注完成后,在石膏还未凝固时,轻轻摇动工作台面或轻敲围板边,让石膏浆内的气泡浮出表面。经过一定时间凝固后,第一次模件制作已告完成。然后把模件整体翻转,除去黏土(泥)堵塞物和底板,未浇注部分的“原型”完全露出后,可做第二次浇注。为了使合模正确、位置不发生错位,可做几个凹凸定位销位置。
第二次浇注前,要把“器物”表面及空腔内的第一块模件挡板等都涂刷上脱模剂,再按第一次浇注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第二次浇注。待石膏凝固后,拆除挡板,这样就完成了一套二块件石膏模具了。模具做好晒干后再用锡进行浇注成形,成形后还要进行剪切修饰,使之跟上半部大体一致。
5.打底子、刻画。敦的底部补配完成后,可以开始打底子、刻纹饰。打底子前要对补配和焊接的部位进行清理和打磨,使其略低于周边部位,待打底后便可平整地与周边对接。将腻子和固化剂按20:1的比例调制,调好后用油灰刀上底子。待底子凝固后,再按先粗后细的顺序,用水磨砂纸进行打磨。底打完后是平整光滑的,要按器物的纹饰在底子上刻画,使之与器物本身融为一体。
6.做旧。传统的修复讲究的是修旧如旧,要让修补的部位与周围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这也符合一般观众的审美需求。我们选用虫胶片和乙醇作为黏合剂,根据敦表面的颜色添加不同的矿物颜料,通过弹、点、抹、拉等技法上色,直至颜色与周边相同为止。需要说明的是,容器类的器物外表面会尽量做旧与原器物一致,但内部一般不做旧,让它有一个明显的区分。
7.封护。器物表面的缓蚀封护是必不可少的。缓蚀就像给文物穿个内衣,可有效延缓金属腐蚀。我们选用无色透明的B27乙酸乙酯溶液对敦的表面进行封护,隔绝或减少外界环境中的水分、氧气和其他有害成分对器物的腐蚀,达到长久保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