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探索人类历史的金钥匙,连接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
7月16日上午10时,临安博物馆游人如织。这一天,“留住城市记忆——临安区近年考古工作成果展”正式开幕,不少游客正是为它而来。
临安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吴越国文化的发祥地,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如今临安人民工作生活的这片土地,是曾经的临安、於潜和昌化三县,苕溪、天目溪、昌化溪和天目山、大明山等自然山水孕育了生命,滋养了文化,也成就了一代代风云人物。
一切的一切,最终都凝聚成了这座城市的记忆。
两年来出土文物3000余件
本次展览精选其中300余件
据了解,2017年以来,在临安区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中,人们先后发现了衣锦街北侧区政府内吴越国遗址、吴越街南侧光孝明因寺(净土禅寺)遗址、太庙山南麓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遗存等10余处考古遗址。
在这些考古遗址中,一共出土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物标本3000余件,其中区政府内吴越国建筑遗址和光孝明因寺(净土禅寺)遗址分别被评为2017年度、2018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这一次,我们从中精心挑选了300余件参加这次展览。”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临安工作站工作人员翁彦博介绍道。
从这些文物中,他们提炼出了临安先民从渔猎耕种、逐水而居到筑城卫民,向美好生活大步迈进这一线索,并将本次成果展分为“默默耕耘”“走向衣锦之城”和“感悟生活之美”三个篇章,带领参观者一起品读历史。
默默耕耘的先民与“奇形怪状”的石头
临安的先民筚路蓝缕、从无到有,在默默地辛勤耕耘中一步步走来。
走进展厅,右手边的玻璃橱窗中,最先看到的便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石头一侧被磨得很薄,好似刀刃一般,有的石头块头很大,表面被磨得异常光滑,不知作何用途。
翁彦博告诉记者,考古人曾在今天的玲珑街道、於潜镇和太湖源镇发现打制的石核、石片、砍砸器、石球、刮削器、手镐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物。
在天目山黄泥冈、白滩溪和东笤溪沿岸的西坟山、观音山、小琴山、勾山等地,考古人也采集到磨制的石簇、石斧、石钺、石锛、石网坠及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印纹硬陶等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物。
近年来,又在太庙山南麓及区政府内的考古勘探与发掘中发现石簇、网坠、石锛和陶纺轮等生产工具,以及泥质灰陶豆等生活用具。
此时的人们临水而居,辛勤劳作,生活艰苦朴素。
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穿越千年,如今重新站在世人面前,静静诉说着先民勤劳耕耘的生活故事。
走向衣锦之城
这里的展品“最临安”
临安以吴越国文化最具代表性,要说本次展览中哪部分的展品最能代表临安特色,那当属“走向衣锦之城”。
这部分展示了五代吴越国到宋时期的考古发现,“其中大部分为大部分是五代吴越国时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临安工作站工作人员翁彦博介绍道。
透过玻璃窗,记者能看到这一时期的文物,相比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砖瓦开始有了各色印花、各类瓷器胎越来越薄。生活用品上,除了瓶瓶罐罐,更多出许多花样,有铜镜、脂粉盖、戒指、耳珰……
记者还看到了大名鼎鼎的“天目窑黑釉盏”,破碎的碗体,一部分被文物修复师用石膏重新填补起来,昔日的形态得以再现。
“被日本视为国宝的曜变天目盏,其实为中国福建建阳水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并不是天目窑,建盏的釉色、光泽都会比天目窑要更鲜亮。”翁彦博介绍道。
在这个板块中,许多考古工作都是围绕一位古人展开。他就是钱镠(公元852-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地方政权的创建者,可以说他开创了临安发展史上新的篇章。
全景-衣锦街北侧区政府内吴越国建筑遗址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临安人,他对家乡充满了感情。钱镠冠以这座城市“衣锦”之名,并“挂锦衣”“列旌旗”,以金樽、玉樽宴请家乡父老,亲制“还乡歌”传唱,虽显奢侈,却有着“衣锦还乡”的美好寓意,也是对家乡父老乡亲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经过近几年来有计划地考古勘探与发掘,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衣锦街北侧区政府内建筑遗址、吴越街南侧光孝明因寺遗址、太庙山东南侧建筑遗址、潘山建筑遗址等一批晚唐至宋初的与衣锦城密切相关的且规模宏大、营建考究的建筑遗存。
这些建筑遗存,代表了当时当地最高的建筑技艺,凝聚了规划设计者和匠人的心血,是反映这座城市发展的最好实物例证,也是临安城市记忆的重要内涵。
感悟生活之美
古人原来过得如此精致
展览的第三部分——“感悟生活之美”,则生动诠释了宋朝至民国时期,人们精致优雅的日常生活。
开篇就是5个保存完整的天目窑黑釉盏,从宋代墓葬中出土,胎体上依旧流动着温润的光泽。
再往后,记者还看到了各类发簪、发钗、铜镜……“发簪、发钗都是很细小的一些物件,很难保存,想这么完好的已经非常难得。”
说着,翁彦博拿出一块铜镜让记者看。“很多人印象中,铜镜没法儿照的,你试试这块!”
记者接过后,仔细看了下,这面铜镜背面抛光打磨是规整,如果不是考古工作人员作证,人们拿到手可能会认为这是从某个机器上拆下来的零件。
再看镜面,记者惊呆了,人脸能清晰地映照在铜镜上!“很多古装电视剧里的其实都做得不符合历史,这面铜镜保存也是相当完好了,制作这么规整,也进一步佐证了当时的制作工艺有多高超。”
走向另一边的橱窗,记者还看到了一个拇指大小的青釉罐子,这么小的容器,究竟是做什么用的?
翁彦博笑着介绍道,“这其实是鸟食罐,古人生活精致吧!”另一旁,还有一只小巧的明至清初白釉兔形砚滴,制作之精良,神似现代工艺品。
行至展览最后,两堆铜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翁彦博介绍,这些是东门头古钱币窖藏出土的器物。
“明朝洪武时期,官方有一次对民间各个朝代铜钱进行大规模收缴,铜在当时非常宝贵的资源,一些老百姓舍不得自己的财产,就把它埋在某个地方了,可能埋着自己都忘了。”翁彦博介绍道。
展览最后,是一尊明至清初 白釉弥勒佛坐像,通身闪烁着晶莹的光泽,“我们把他放在最后,也是希望大家笑口常开!”
记者看到的这些文物,正是经勘探发掘揭示的昌化平康路南侧墓葬、竹林村明清郑氏家族墓地、东门头古代钱币窖藏等宋代以来的各类遗存中出土的。
青龙、白虎等各式砖雕,湖州镜等各式铜镜,以及黑釉茶盏,青釉鸟食罐、铜烟斗、铜钱等各类遗物,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宋元以来人们对生活之美的追求。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临安境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景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慢慢地清晰起来。
“现在地块出让之前,都要进行考古勘探。”翁彦博说道。2017年9月18日,临安区出台《临安区经营性用地收储验收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经营性用地收储前必须按有关法律法规开展考古勘探等要求,为地下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如今,摆在眼前的这一件件文物,或精美,或粗糙;或恢宏,或小巧;或完整,或残缺……,各自承载着历史,叙说着故事。
“逝者如斯”,文物长存!
据了解,《留住城市记忆——杭州市临安区近年考古成果展》展期从2019年7月16日开始,到9月6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