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唐代长安城真的能从死牢里捞人拯救国家?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7-18 10:36:59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入狱前杀了34人,甚至包括自己的上司。于是这一情节成了“好事”观众们重点的讨论对象:在唐朝的法律中,真的可以允许死囚临危受命吗?

  最近,一部制作精良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上线,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唤起了许多人心中的“唐朝情结”。之所以说制作精良,是因为道具、场景对细节的把控都非常到位。比如就有观众曾好奇片中李必这一角色的芙蓉冠,簪子怎么是竖着插而非我们熟悉的横着插?


  后来经懂行的观众解释,这是因为李必的人物原型,是当时信道的朝廷官员李泌,横着插叫卯酉簪,竖着插叫子午簪,子午簪插法是道教人士用来表明自己身份有别于大众的一种用法。


《长安十二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顾名思义,讲的是长安城24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开篇,靖安司李必收到密信得知突厥狼卫潜入城内,要在上元节行动,毁灭长安。危急时刻,李必从大牢里启用了死囚张小敬来为“反恐”出谋划策。


  这个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入狱前杀了34人,甚至包括自己的上司。于是这一情节成了“好事”观众们重点的讨论对象:在唐朝的法律中,真的可以允许死囚临危受命吗?


  首先,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法律是随着人文理念的进步而越来越先进的,远古时期的某些法律看上去美好,但是却不一定适合今天。唐朝的人文理念在当时非常先进,所以它的刑事法律制度与之前历代相比,已经更为完备了。


  唐代的刑罚制度基本上继承隋制,犯人犯罪,不外乎五类惩罚等着他,由轻到重有五档,称为“五刑”:笞、杖、徒、流、死。即鞭打、杖责、关押、流放和死刑。


《长安十二时辰》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命是最为宝贵的,《尚书·大禹谟》说:“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就是在警戒掌握生杀大权的人一定要慎杀,所以历史上对于死刑犯的态度也是越来越谨慎。


  隋朝末年,由于冲突频发,隋炀帝按照“乱世用重典”的原则,加大了刑罚的力度,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残酷的刑罚也使百姓不堪忍受。


  李渊称帝后,注意到了这一点,对刑法放宽处理,定律时大幅削减重罪特别是死罪的条款。据统计,唐律中足以被判死刑的罪有233条,比隋律减少了92条,也就是说,死刑的适用条例减少了将近30%。


  而且,即便真的触犯了这些死罪,也有可能被额外赦免。比如李世民登基后不久,就发生过一件这样的案子:同州人房强的弟弟以谋反罪定论,在当时,谋反不仅是一等大罪,还需要连坐,所以,哥哥房强按照律令也是死罪。


  由于唐代执行死刑需要走非常慎重的五套审核流程,即“州县初审”、“大理寺复审”、“刑部复核”、“皇帝裁决”、“复奏请旨”,李世民自然得知了案情。


  他觉得弟弟谋反,判没有参与其中的哥哥一起死刑,在如此盛世之下未免过于苛刻。思考良久,找来群臣认真商议后,李世民决定免房强死罪,改发配流放之罪,避免了草菅人命的结果。


  《唐六典·卷六》注:“《贞观律》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长安十二时辰》


  在唐玄宗登基之后,“思宏王道之化,实务好生之德”,对待死刑的态度更加审慎。仅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就曾有五次恩赦之举。


  所以,在唐代,每一个死刑犯都要皇帝亲自复审两次才能执行,不断减少死刑的法律条目,不时有王道恩赦这些举措和事例,都说明了电视剧中“捞人戴罪立功”的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在唐代的确有可能发生。


  延伸到宋代,由于文人治国,人文理念进一步开化,对待死刑则是慎之又慎。当时有一条规定叫“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


  就是说,死刑犯在临刑的时候,如果喊出他是冤枉的,此案就必须重审、上奏。宋律还特别规定,如果刽子手听到了犯人喊冤,却依然执行死刑,刽子手就会被以杀人犯论处。


  现在想来,电视剧中每有劫法场的情节上演时,必不可少的“刀下留人”的名台词,还真是有历史依据的。



 

本文标题: 《长安十二时辰》:唐代长安城真的能从死牢里捞人拯救国家?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75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