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第一书院——白鹿洞书院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7-25 10:26:42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使其成为当时与国子监齐名的高等学府,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使其成为当时与国子监齐名的高等学府,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后又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依山而建,院前贯道溪自北向南流过。走进书院,古人在此读书讲学留下的精神遗存,处处可见。如,朱子祠内的朱子自画像石刻。“刻像,在朱熹的生平中是非常普遍的。”九江学院教授李宁宁介绍,“他此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醒自己的德行修养。”


  又如,康熙御赐“学达性天”匾。“这是对中国文化教育理念一个非常好的概括。”李宁宁认为,现代教育是知识的学习,是不断了解、驾驭客观对象的过程;而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向和出发点则完全不同——是为让人的德行与天性合二为一。“儒学强调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要不断焕发内心的良知、提升内在的道德境界。首先要成为一个人,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人,这是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和价值。”



  同样,站在明伦堂门前,“明伦”二字的内涵也是如此。为何书院中讲堂一般都命名为“明伦堂”?“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教育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首先要懂得人伦、修好道德,再做其他事情。”李宁宁介绍。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对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概括,“也是中国儒家教育的一个宣言和纲领”。它包括五教、为学、修身、处事、接物几方面: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为“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为“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此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为“接物之要”。


  其中,既明确了五伦关系,点明了学习方法,也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处事接物原则,规定了教育的核心乃讲明道德,让学生通过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朱熹的学术“对头”王阳明亦称:“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



  这78个字的“白鹿之规”,“无一字无来处”,是朱熹对先贤格言所做的融合和整理。“他继承了中国学术思想的一个基本精神,即述而不作。”李宁宁说:“我们今天拿什么去创新?就是拿我们先人的东西来创新。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数千年不曾中断的原因。”


  延续千年的白鹿洞书院,已成为庐山的文化支撑点和独特名片,也留下了中国教育的深厚传统和独特的精神追求。

 

本文标题: 海内第一书院——白鹿洞书院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79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