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时代的缩影,唐代建筑的特点实际上就是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博大、恢弘、开放,结构技术、功能和建筑艺术高度融为一体。
自《长安十二时辰》开播,其服化道就屡上热搜,是否真的完美还原了盛唐众说纷纭,但就每一帧的配色构图与场景之精致而言,成为2019最高评分的古装剧已是无可厚非之事。除了掀起一阵唐风审美热潮,唐代建筑的风格也深入人心了。剧中唐长安是这样的:
唐前期,天下从大乱走向大治,迎来了贞观之治的安定。在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的往来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盛唐,更是走向了开元盛世的时代巅峰。这些无一不对唐代建筑风格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座城的整体规划,历来与这个时代的建筑息息相关。公元582年隋朝建立,距汉长安故城已历时近八百年,破败凌乱加之水源污染,隋文帝杨坚决策在其东南侧以周易乾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都--隋大兴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仍以大兴城为都,并改回长安之名。唐长安城——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代都城,一座以严格的里坊制运营着的城市。
《十二时辰》开篇的主要矛盾就落在这块长安舆图上了,基本上和下面这张如今人人都能在《中国建筑史》课本上看到的唐长安平面图相差无几,属于必考范围。唐长安城的规划是谨遵礼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纵横交错的棋盘道路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理想和要求。
图上左右对称的西市和东市,是市场。西市的市场属于亲民模式,多一些小商小贩,还有大量外商入驻,走大众化、平民化路线,固定商铺有4万多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而东市所销售的大多是奢侈品,属于尊贵模式,要买上了档次的商品就要到东市。《木兰诗》里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长鞭”不是随便说说。
唐代建筑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屋顶:坡度平缓、斗栱雄大、举折深远。虽然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仅剩下佛光寺大殿、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寥寥几座,但依然能够从中领略到盛唐时期木构建筑的雄伟风貌。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还有些隐藏的感人细节,如茅草屋顶的出境。瓦作是我们对古建筑屋顶材料的普遍认识。然而在古代,瓦作同样是一种很昂贵的做法。在日本,直到公元6世纪才出现瓦制屋顶,且为最高等级建筑才能使用。在唐代,瓦制屋顶已经发展成熟,但等级较低的建筑也较难负担。在唐代壁画中也能看到很多这类茅草屋顶。
坊门的形式在“阁”不在“门”,它是一座二层的阁式建筑。“阁楼”二字如今常连同使用,但在唐代其所指代的是两种不同建筑形式:两层之间设平座及腰檐的为楼,两层间设平座却无腰檐的为阁。这种大门形制,虽在我国已不存在实体,但在敦煌壁画中可见。
阁的形式到盛唐之后数量有所减少,可能的原因是盛唐之后,阁与楼的形式开始由严格的区分进去到融合阶段。
剧中的坊门形态主要取材自日本京都八坂神社西门,柱身增加了卷杀,柱头铺作使用了慢栱,椽子改为了圆形椽,雁齿板刷为红白相间,斗刷白,栱端同样刷白。加以改造后使其和风减淡了,唐风变得更加明显。
考古发现,唐代建造的最大的单体建筑是武则天在位时的明堂,也是有史以来记载上规模最宏大的一座明堂。其一层为边长90米的正方形,高达86.4米,相当于现代大厦的二十多层,但它的建造仅用了11个月,由此可以看出唐代技艺精湛。中国建筑史上规模最大的木构建筑,但这座明堂并不在长安,而是在洛阳,只可惜在唐代就毁于一场大火。
位于长安城最北部的大唐帝国的皇宫——大明宫,曾是世界上曾经最大的砖木结构宫殿群,它的面积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四个紫禁城,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可见唐之大气恢弘。
《长安十二时辰》除了带给我们丰富的视觉体验,背后是一个王朝的盛世辉煌。唐代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格调高迈、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的。唐代建筑现存虽已不多,但我们却能深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建造艺术与技艺的灿烂成就。热爱古建筑,保护古建筑,每个华夏儿女心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