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建筑为什么是“围屋”结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7-28 10:32:28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半夏
核心提示:客家人为什么选择围屋建筑呢?一、耕种文明的特点——稳定的居住点:汉民族是农耕文明下的佼佼者,我们的种族天赋便是基建狂魔加种菜天赋。农耕文明受农作物物候的影响,要求劳作者要居住在农作物周边地区。

  提到围楼就要提客家人,可以说客家人不一定都住围楼,但是住在围楼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客家人,是汉族族群分支,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南方古代汉族移民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历史上客家人一共有5次大规模的迁移,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客家人群体与人口分布格局的,这里着重要说的就是客家人这个“客”字,代表着每次迁移,客家人与当地的原著民相比,都是外来者,都是去争抢生存资源的(土地、水、矿产等等)。



  在这种长时间客居他乡中,客家人选择了围楼作为自己的居住场所,一定是有原因的!


  客家人为什么选择围屋建筑呢?


  一、耕种文明的特点——稳定的居住点:汉民族是农耕文明下的佼佼者,我们的种族天赋便是基建狂魔加种菜天赋。农耕文明受农作物物候的影响,要求劳作者要居住在农作物周边地区,而且这种居住占据了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久而久之形成了汉民族在田地周边固定住所,结团为村、聚众为寨的习俗。这点也是我们汉民族区别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显著特点。


  围楼设计初衷,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在异地他乡,满足客家人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居住要求,有固定的居所。



  二、防御性的首要因素:在满足了固定居所后,围楼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防御性。纵观历史客家人始终是以外来移民的身份去与当地的原著居民去融合。“融合”这个词汇,我们现在听着是一个中性词汇,历史上的民族间融合,是饱含血与泪的,对生活生产资源的争夺(土地、矿产、淡水),对习俗文化的抵制、对不同宗教间教义的争端,这些都是有过血泪史的(从明朝中期到清末土客械斗之事不绝,为争夺生存资源,土客双方都是以命相博!)。围楼既是居住地,在冲突时又是保命地,所以防御因素,是围楼最大的建筑特点。其中防御性能最好的围楼便是圆形围楼,堪称汉民族民居中的防御巅峰!


  1:圆形的建筑在防御时是不存在观察死角的,方形、梯形建筑都存在瞭望死角,圆形建筑便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圆形建筑在瞭望时有天然优势,前面有遮挡物只需调整角度,即可规避障碍物,而其它形状的防御设施,在同等高度瞭望时存在明显得缺陷。


  2:外圆周长比内圆周长要长很多,然而能够进入内圆居住区的入口却只有一到两个,并且入口在紧急情况下,还会被封死,就意味着居住在内圆中的客家人只需要投入少部分人力,就可以应对来自外圆的威胁,即便围楼陷入重围,也能够保障用最少的兵力去应对各段围墙可能出现的险情。而长方形、四方形、梯形这类的防御设施在防御时必须实施卡点,连接处,拐弯处必有人留守,不然极易被偷袭,破城。


  3:围楼内的结构,外围土墙厚达1米以上,一、二层都不开窗,三层以上也只开小窗。通常全楼只设一个大门出入,门上设水槽,从二楼可以往下灌水,以防火攻,楼顶层四周有的还挑出“楼斗”,用于眺望或往下射击,防盗匪、防野兽、防火、防水等功能相当完备。这种独特的结构,最大限度地保障围楼在孤立无援时,也可独自坚守!



  三、汉民族宗族制的客观需要:客家人是汉民族族群的一个分支,自然传承着汉民族独特的宗族制文化,客家人在主观意识上,与客观现实面前,都有意思地采取抱团取暖,邻里结亲,以求在他乡异地能够生存下去。围楼在设计时,便将汉民族宗族制完美地映射在建筑结构内了!


  围楼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楼梯通向各层,每层楼都设有门厅一间,二层以上内圈设“走马廊”联系各个房间。房、厅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底层一般作厨房、膳厅、会客室及放置农具的杂间;二层作粮仓;三层以上通风采光良好,多用作卧室;楼下的大厅是全楼的中心,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宴请宾客以及接待亲朋好友或举办其他大型活动的公共场所。有些大的土楼还在楼内修建学堂,让土楼里的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所以说客家人选择围楼作为自己的居住场所,是客家先民们在实践过程中,智慧的结晶,是客家文化中的代表作!

 

本文标题: 客家建筑为什么是“围屋”结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80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