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垃圾处理,古代人是如何做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8-05 14:30:40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关于垃圾分类的话题一直霸占最近各大平台的热门头条。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人们对于如何处理垃圾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那么我国古代人民又是如何处理垃圾的呢?

  7月1日开始,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已经全面推开。上海作为先行者,强制垃圾分类的样本,无疑将成为此后45个城市的范本。


  关于垃圾分类的话题一直霸占最近各大平台的热门头条。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人们对于如何处理垃圾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那么我国古代人民又是如何处理垃圾的呢?



  中国古代垃圾处理


  其实,环保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现代问题,它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话题。古代人讲求“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环境,“人”就是人类社会,“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所以,我国古代各朝各代对于垃圾处理问题也十分重视,一般都会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垃圾处理做出要求。


  商朝


  《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到:“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灰”是指垃圾,“公道”是指街道,意思是商朝的法律规定,凡是把垃圾倒在大街上的人要被砍掉手臂。对于商朝“弃灰之法”中刑罚的残酷性,一直存在争议,但通过各种论证证明商朝的“弃灰之法”是存在的。



  先秦


  先秦时期商鞅变法,秦国成为典型的“依法治国”的国家,对于垃圾处理的立法,《汉书?五行志》记载到:“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黔”是古代用作刑罚,即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也就说是,商鞅在秦律中明确规定,在街道上丢弃垃圾,要在脸上刻字。


  唐朝


  到了唐朝,统治者们对生活垃圾的管理更加规范和严格。唐朝时期,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高到达上百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自然也数量巨大。《唐律疏议》记载到:“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意思是说,唐代律法规定,对于随便丢弃垃圾的人,杖刑六十下,如果管理部门监督不力将一同获罪。


  此外,《太平广记》记载到:“唐裴明礼,河东人。善于理生,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意思是说,唐朝人裴明礼,是河东人。裴明礼非常会料理生活,操持家业。他收购世间遗弃的物品,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再卖出去,这样,他积赞了万贯家财。



  宋朝


  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的繁华期,每天产生的城市垃圾不可轻视。宋代时期则出现了专职的环卫工人。朝廷设置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街道司”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街道司可以招募500个环卫工人,其职责包括整修道路、疏导积水、洒扫街道、整顿市容等。


  砍手臂、在脸上刻字、杖刑……从这些刑法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于乱丢垃圾的处罚还是相当严酷的。而当今时代,全球垃圾问题日益严峻,垃圾制造增多,垃圾回收率低下,生活垃圾快速增长,推动“垃圾分类”已经刻不容缓。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义务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为解决生态问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标签: 垃圾分类

本文标题: 历史上的垃圾处理,古代人是如何做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83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