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扛住了这次台风,没有问题!”
“利奇马”离开后的第3天,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天朗气清。站在良渚古城南城墙遗址的大棚子下,面对一众专家的现场检查,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主任郭青岭很有信心。
长长前缀的这串单位名字,其实是一位365天24小时全天候值班的“家庭医生”,只为全心全意照顾5000岁高龄的良渚古城遗址。
如今,监测中心正式运行已近一年,“体检”做得好不好,预警系统灵不灵光?8月13日,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和申遗档案信息化建设验收会,在监测中心举行。
最后,来自全国各地文博、遗产监测行业的9名资深专家开出了一张验收报告,给这位“家庭医生”打出了高分:通过验收。
最近扛住了两次暴雨
台风天也不会被淹
作为世界遗产,需要定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遗产地评估报告,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遗产监测。
良渚古城作为脆弱的土遗址,又生活在中国南方多雨潮湿环境,它的身体状况本就不太稳定,怕风怕雨。土体太干燥,容易开裂和风化,太湿润也不好,会长苔藓等微生物病害问题。
来之前,专家们就对前几天的台风非常担心,尤其是良渚古城南城墙,能不能扛住啊?
南城墙是遗址公园里为数不多的真实裸露展示剖面的点。之前,南城墙曾经搭了一个棚,但只要一下雨,雨水还是会淹没到泥土堆筑城墙的地方,湿度很大,很容易崩塌。
良渚遗址管委会请来了外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做了保护处理,搭了一个完整跨越南城墙的大棚,等于把这个区域的雨水挡住了。
“台风带来的瞬间雨量太大,我那天是很担心,怕来不及抽水。”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看着南城墙下的铺底垫石,安然无恙,放心了。
自然环境,是监测系统8大类中一个重要门类。比如“利奇马”那天来杭的实时风速、半径,多大的台风对良渚遗址会有影响,都有数字的记录。
“排水坑在哪里?”郑建华问。
“就在我们脚下。”郭青岭指指木板下,“挖了一个深坑,这里只要一积水,水就会自动引到坑里。坑里的水一到某个水位,就会自动抽水排水,几台水泵同时开,目前看还蛮有效的,尤其经受住了这次台风,和台风前的一次暴雨,扛住了两次。”
那么,监测中心最重要的监测预警系统到底灵不灵光?
验收会上公布了一组最新数据:已累计巡查504人次,发现异常情况18次,3次巡查预警发布,巡查月报14份。
记者来剧透一下,一旦出现“危机”,处理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工作人员每天会拿着最新开发的良渚监测云APP巡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马上上报、审核。问题如果很大,就会升级到预警。之后,区域负责人日常跟踪记录,进展,直到问题解决。
其中有一次预警,是这样处理的:2019年1月14日,工作人员监测到秋坞遗址水位上升,淹没了展示平台和步栈道,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立即赴现场踏看核实,上报良管委,相关部门立即采集措施,1月17日情况就得到了解决。
“医生”的效率果然非常高。
不只是情报站
还是科学保护实验室
遗产监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郭青岭说,目前,我们对南城墙的保护需求还不太了解,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观察,为它做一个晴雨表、数据库。比如,土壤湿到哪个数值会出现危险,会垮塌等。
“接下去要持续开展专项监测,采集各种数据,尤其是土壤的湿度,位移的规律,通过长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最后看能不能得出一些规律,比如关于它湿度的规律,土体坍塌的规律,自然环境和本体病害之间的关系。同时,从土遗址保护的角度,良管委正在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一步做方案,尽快实施更完善的保护。”
但郭青岭说,即便是方案,也不可能百分百解决土遗址的展示难题,所以必须持续监测它。
“如果方向是对的,通过长期观察、监测、采集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肯定很有研究价值。我们就能掌握自然因素和主体的干、湿、坍塌之前的规律,到哪个值会发生危险,还能掌握整个大环境区域地下水的规律。”
你应该看出来了,给遗址做体检,绝对不是量量血压,听听心跳这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监测中心在整个良渚遗址保护中的作用,仅仅是“情报站”,及时汇报一堆数据。其实,它应该更像一个科学实验室,参与到良渚古城遗址的学术研究中。
“监测中心首先是古城遗址日常监测管理的中心,更要成为我们中国南方土遗址保护数据分析采集的实验室、土遗址学术研究的中心,在管理之外参与更多学术性的工作。日常守护做得好,科学实验室功能也可以加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一针见血,马上看到了监测中心的潜力和空间。
多少游客、哪里来的
也是监测重点
在完成了申遗的阶段性任务之后,日常的保护和管理,才是接下来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保护,一方面是管理。重点应该放在建设项目、游客管理上,后续的日常管理是重中之重。”郑建华说,比如遗产缓冲区里可以建设,但是否符合我们的管理要求,建设项目的管理是监测的重点。
国际上也曾有反面教材。比如2009年,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的易北河谷(Elbevalley)被世界遗产组织除名,理由是一座修建中的跨河大桥破坏了易北河谷文化景观,它也是继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之后第二个被除名的世界遗产项目。
对西湖遗产监测经验颇多的杭州市园文局副局长卓军,对良渚古城的监测提出了更多实战型建议。
卓军认为,监测中心的风险研究能力还要继续提升,比如游客量的分析研究,“游客进来后,他的人种、性别、地理分布,都应该能采集到。”
游客,是日常管理中的一个重点。
对于游客的监测,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建议。
郑建华说,游客管理,不仅仅是游客的流量、游客的来源等,还有很重要一个方面:游客的安全。
“游客如果出现险情,你的反应能力到底怎么样?是否有迅速消除危险因素的能力。现在公园在开放范围内,不仅仅是交通、高温天气等,服务设施还有提升空间,需要监测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