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一个历史信息的承载者,它见证了某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某一段历史,在保护的时候就要关注于怎么样让这些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迁过程相关的信息得到最有效的保护。文物古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是人类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在修缮的时候就必须保护好它的这种艺术价值。
“古建筑修缮”是一门比较近的学科。对欧洲来说,这是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欧洲人提出“纪念物保护”概念之后才兴起的。在中国,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同道开始进行基于保护古代建筑为目的的修缮设计,但修缮工程则还是传统的修房子的方法,并没有体现出文物修缮的特点。真正系统性的文物修缮,基本上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才开始发展的。
修缮是一个干预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对象的改变和干预。改变大了,干预多了都会造成对文物价值的损害。修缮的过程当中确实会有很多风险:比如说原来没有人的地方,现在有人在活动;原来没有电源的地方,现在因为要修缮,要把电缆加进去,像这种情况,如果管理不严,就有可能存在火灾的危险。
因此,在修缮施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古建筑群中的修缮工程,应在四周筑墙隔离,修缮中所需要的易燃、可燃材料,应远离施工现场和古建筑群;施工中产生的木屑、贴金纸等可燃材料,应及时进行清理。
古建筑和文物单位的电气安装工程,须由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电气工程部门承担。安装工程结束后,须经供电部门和消防监督部门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通电使用。
古建筑内、文物集中的库房、展室内的电线,必须穿管敷设。照明应用60瓦以下的白炽灯泡,并安装在支架上或吊装,同时安装防护罩,严禁使用日光灯、水银灯照明。
修缮施工期若是雨季,应考虑安装避雷设备对古建筑及架子进行保护;冬季进行油漆彩绘时,不应使用炉火进行采暖,尽量使用暖气采暖。
严禁在文物古建筑单位内乱拉乱接电线,凡施工需用电照明,均应在室外安装开关箱,做到人离电断,其保护(险)装置严禁使用铜丝、铁丝、铝丝等代替。
宗教活动场所使用的佛香、蜡烛、酥油、植物油等易燃物质,不能存放在古建筑物内,施工期间应尽量避开易燃品所在位置,或将易燃品暂时撤走。
集体颂经、礼拜时用的地毯、坐垫、跪垫用完后不能堆积在古建筑物内,避免其堆放过多聚热自燃,施工期间应放在殿堂之外的安全地带。
文物古建筑单位应加强用火管理,对电、气焊实施一次动焊的审批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消防安全的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场所内的消防设施,加大防火巡查检查力度,定期开展消防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培训。
一项完美的古建筑的修缮工程,无论是得到专业的保障,还原旧貌旧史、结合现代使用功能,从而屹立不倒;还是不按史料,践踏历史,随心所欲的改造,这些都与人们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和修缮工艺直接相关。通过修缮,古建筑本身和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都得到了有效保护。修缮的不仅仅是一栋栋建筑,更是对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是极其专业的工作。所以,对古建筑修缮保护理论的探索和技术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