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赤峰宁城辽中京遗址背景详解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8-24 14:28:19  来源:部落可汗  作者:初晓光
核心提示: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政权,统治时间从公元916年至公元1125年。辽中京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境内,是辽代五京之一,具体位置在宁城县城天义以西三十多华里的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

  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政权,统治时间从公元916年至公元1125年。辽中京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境内,是辽代五京之一,具体位置在宁城县城天义以西三十多华里的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据史料记载,辽中京建于辽代六帝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二十五年正月至二十六年五月(公元1007年至公元1008年)。辽亡后,又经金、元、明沿用,火废于明初(公元1399年),历时392年。


  公元十世纪初,游牧于潢水(今赤峰市巴林左、右旗境内的西拉木伦河)之滨的契丹族逐渐强盛起来。其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公元907年称帝,为辽太祖,建立了契丹封建王朝。九年后,建纪元“神册”。神册三年在临潢(今赤峰市林东镇)建皇都,史称辽上京。公元927年二帝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十一年后,定辽上京临潢府为皇都,改国号为“辽”,原南京辽阳府为东京辽阳府,升幽州为南京。在此之前,太宗得幽、云十六州后,在河北省正定县曾建过一个辽中京,不久便废。辽此时已比较强大,东边渤海国年年进贡,西边西夏对辽称臣,南面后晋甘愿认辽为父,南唐则过海上贡。疆域展驰数千里,东到日本海,西至新疆阿尔泰山,南越长城,占有河北大部,北到今蒙古国的克鲁伦河流域。


内蒙赤峰宁城辽中京遗址背景详解


  辽自建至亡共历219年,曾建有重要的五京: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中京大定府(赤峰市宁城县境内)、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辽史》云:“圣宗赏过七金山(今大明镇内距中京城北数里的九头山),土河(今老哈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郭郭楼阙之状,因议建都。”于是择良工于燕、蓟(今河北蓟县一带),施工两年,建东西八里,南北七里半的大城。


  何天明在其《辽朝步入盛世的京城—辽中京》一文中,分析了辽中京建城的原因:“当时,辽宋之间已经实现和平往来,辽上京所在的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从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方面来看,已经具有辽朝统治大后方的地位。多种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周边政权的密切交往在客观上对辽朝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辽圣宗在视察中选中的老哈河北岸地区,无论从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来讲在当时都是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这座都城,北可以保证上京的安全,南可以加强与燕云地区的交往,东可以与辽东京形成犄角之势。老哈河、西拉沐沦河流域及其周围,又是契丹部族力量较为集中的地区,具有本民族的政治统治优势。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根据形势的需要巩固辽朝政权在老哈河、西拉沐沦河这个契丹族活动的核心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所以,当辽宋之间订立了“澶渊之盟”之后,兴建辽上京的事便受到辽朝统治集团的重点关注。加之结盟之后宋朝提供的的“岁币”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辽朝的经济实力,辽朝境内的契丹人与汉人的关系又处于历史上最为融洽的时期,再建都城所需的多种条件都已成熟。”演渊之盟后,辽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北宋的睦邻关系,方便友好往来,最大限度地吸取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成果,在杰出的契丹女政治家承天皇后和辽圣宗的主持下,决定迁移都城,建中京大定府。


  辽中京布局仿宋都汴梁城,设有宫殿、门掖、楼阁、府库、市肆、廊房。城墙三重,分外城、内城、皇城,成“回”字形。城墙全部用版筑,现残迹最高达4米,是辽代城址中保存得较好的一处城。外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00米,南北长3500米,南城正中有门,并有瓮城,四角有角楼,但未发现马面。自南门朱夏门到内城的南门阳德门,全长1400余米,正中有一条宽64米的大道,大道的两侧有用木板覆盖的排水沟,直通朱夏门两侧的城墙下的石涵洞。在距朱夏门约500米的大道中心,残存一座马鞍形土包,推测可能是市楼的遗址。大街的两侧有对称布置的街道,南北向的经路各三条,东西向的纬路各五条,路宽4至15米。由这些街道组成的坊区,是汉族居住的地方。外城的北部有寺庙、廊舍、驿馆和官署的遗址,在城内西南角的山坡上,还分布有密集的寺庙建筑遗址。


内蒙赤峰宁城辽中京遗址背景详解


  内城址位于外城中央偏北,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宽200米,南北长1500米。城内多是空旷的地方,从南墙正中的阳德门到宫城南门阊阖门,有一条宽约40米的大道。大道在阊阖门南约85米处,与一条宽15米昀东两道路相交,这条东西道路两端向北转折,通入宫城。


  宫城即称“大内”,位于内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000米。北墙即利用内城的北墙,另筑东、南、西三墙,现今尚可见到东、西两墙南端的角楼址。南墙及正中的阊阖门,都已不存,阊阖门东、西180米处,发现有宽约15米的豁口,应为东、西掖门的门址,三门都有宽约8米的道路通入宫城。阊阖门北中轴线上有一处大型宫殿址。东西两掖门内侧各有两重宫殿遗址,据史料记载,这里应是称作武功殿和文化殿,分别是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的起居处。


  在辽中京城遗址内外,现存砖塔三座。大塔位置在外城内、内城外东南角处。小塔也在外城内,内城外偏西南位置。半截塔在城外西南山坡,据民间传说,始修未完,并非倒塌所致,另一说法,认为在元地震时上半截倒塌所致。


  姜怀英等人在其《辽中京塔的年代及其结构》文中,详细描述了三座塔的情况,“大明塔平面呈正八边形,南向,十三级实心密檐式砖塔,通高73.12米,巍然矗立于老哈河畔,是一座宏伟的辽塔。基座高14.25米,建在高约5米的长方形土台上,须弥座每面以短柱间隔成三间,内雕卐纹,上起仰莲和“枭混”曲线形平座承托华丽的塔身。维修中发现基座下部和仰莲上方后补面砖一层。塔身高10.99米,上宽10.21米,下宽10.63米,和缓的收分给人以端庄稳定感。塔身外角雕砌八根塔形倚柱,上方阴刻:净饭王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园中法轮塔、耆阇崛山般若塔、庵罗林已维摩塔、婆罗林中圆寂塔、给孤独园论议塔、曲女城边说法塔,八大灵塔名目,下方刻观世音菩萨、慈氏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妙吉祥菩萨、金刚手菩萨名字。塔身八面中辟券龛,内雕坐佛,龛外侧圆雕二胁侍、二力士,上雕垂幛纹璎珞式宝盖、须弥山和飞天像。正面立佛着菩萨装:宝冠、璎珞、袈裟偏衫,结坚固金刚拳印,舟状火焰纹背光,似阿閦如来像。券龛两侧有两行蒙文题记,内容是:“大清咸丰甲寅年补修”。余七面佛像螺髻偏衫,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所有佛、菩萨、飞天、宝盖都是粗砌成形后,经凿、刻、水磨抛光、着色等多道工序而成,造像线条流畅,体态丰满,菩萨足踏莲花,头梳高髻,薄裙袒胸,手持净瓶、莲蕾,文静矜持;金刚力士袒胸赤臂,手握金钢杵,肌肉隆起,威严凶悍;飞天高髻长裙,足腕跣露,天衣飘动,窈窕轻倩。整个壁面雕饰华丽,刻工精细,显现出辽代娴熟的雕刻技术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大多数辽塔一样,二层以上的塔身骤变低矮,塔身宽度逐层递减,整个塔的轮廓呈锥体状。塔檐距离极密,底层大檐采用斗拱、椽飞、上铺瓦顶构成,二层以上的塔檐改为叠涩檐外接木椽,反迭涩收顶结构。所有斗拱、角梁、檐椽、飞椽、望板均用坚硬的柏木制作,这是和一般辽塔砖雕仿木作法所不同的,每根椽头悬挂铁铃一只,共3600余只。檐头八角垫“升头木”,舒展如翼,上起戗脊、博脊、戗兽、套兽一如木构建筑形制。斗拱四铺作,出华拱承替木、撩檐枋,与《营造法式》“单卷头”作法相似。补间斗拱用六朵,单材23x15,架高11厘米,约合四等材。华拱、泥道拱下面垫10x13厘米小拱头、是辽、金斗拱特殊手法之一。大檐平出181厘米,其余塔檐先自壁面叠砌八层“板檐砖”,挑出90-100厘米,上铺木椽平出55厘米,总共挑出壁面145-155厘米。木椽埋砌在塔体内2.5米,尾径15想x15,椽头10x10厘米,两侧斜杀,底面上卷。塔顶以八角须弥座收顶,须弥座高8.16米,其上安装紫铜婆金塔刹,高仅2.88米,从尺寸和式样看均非辽代原物。维修在塔刹宝珠内清理出大量五谷杂粮和几尊佛像、铜镜和铜钱,所出铜钱以民国年限最晚,因此推定该塔刹是清代至民国维修时更换的。佛像、梁仿斗拱盛装彩画,卐纹、椽飞涂成土朱色,二层以上塔身、塔檐呈白色。维修在第二层塔檐发现“寿易四年四月”墨书题记,书写在迭涩檐底层白灰皮上,说明建塔伊始或不久该塔已涂白色。大明塔建成后屡经地震冲击,1290年元代大地震,震中宁城烈度达9度,大明塔虽有水平、垂直错动,但整体是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塔体自下而上每隔2米左右有一层放射形网状木拉筋,每层拉筋由垂直壁面的32根柏木枋和平行壁面的16根柏木横梁咬口搭接成网状木排,相当于现代建筑抗震筋和圈梁的作用。宋代砖塔也用木筋,但只有很少几层平行壁面交圈的“拉扯木”,没有垂直壁面的拉筋,因此,辽塔抗震性能更高些。古代造塔的施工方法,民间有一种“堆土起塔,挖土成塔”的传说,修一塔垫一层土,塔建成后再自上而下将土挖掉,露出塔身。按现存宋、辽、金砖塔结构来看,绝大部分是用脚手架施工的,此说显系无稽之谈。许多辽、金塔壁面上都有排列有序,露出壁面的木梁头,宋代砖塔多有规律性的洞眼,这些木梁头和洞眼的水平、垂直距离与脚手架立杆、横杆之间的尺寸几乎是一致的,洞眼的大小正好可以插进一根横梁。时至今日,有些地方维修古塔只沿塔的四周搭一单排架,利用塔上原有洞眼铺架排木施工。辽、金塔很可能也是这种施工方法,大明塔南壁上方残留许多根伸出壁面2米左右的木仿,这些木仿即是埋砌在塔内的垂直木筋,其余木筋多贴壁面锯断,为何单单留下南壁木筋,有待进一步研究。从施工方法来说,这些挑出来的木梁等于一排排悬空脚手架,铺上脚手板即可施工。塔砖均为辽代流行的沟纹砖,砖质细密、音响清脆,选择测试抗压强度每平方厘米94公斤,抗折强度每平方厘米32公斤。砖的规格有57x29x8、55x25.5x7、50x26x7、45x31x7、45x25x7厘米。塔的表层用白灰浆砌,塔檐用搀灰泥砌,塔心和不重要部位均为黄泥砌。面层砖一律磨砖对缝,工艺精湛。大明塔的始建年代,史籍无载。维修工程中在第二层塔搪上发现“寿昌四年四月”及多则“寿昌”年号的墨书题记,由于题记上班盖了多层白灰,字迹模糊,全文不可通读。按“择良工于燕蓟”仿“神都之制”营建的中京城,自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起工,前后历时三十余载,开泰三年(公元1013年)出使契丹的宋使王曾看到“城内西南隅岗上有寺”,苏辙“登中京镇国寺”诗云:“塔庙奚山麓、乘轺偶共登”,可见随中京城的营建,寺庙、浮图亦相继落成,与塔上木料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1080+/-85年相印证,传为感圣寺内舍利塔的大明塔,其始建年代,上限不早于开泰,下限不晚于寿昌四年,即公元1013至1098年之间。”


  “中京小塔,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砖塔,通高23.84米。由两层须弥座组成的塔座高4.1米,须弥座壶门内雕刻凸出壁面的狮头像,八角圆雕力士,上下枋隐刻卷草花纹。其上用一层大仰莲承托八角形塔身,高3.12米,边宽2.25米,四个正面中辟券形龛,龛内原有佛像一尊,其余四面各雕二胁侍二飞天。塔身八隅雕砌圆形倚柱,柱头贯以阑额、普柏仿,折角部位交叉出头截平齐。砖雕斗拱单拱四铺作,令拱上出批竹耍头,上承撩檐枋。华拱、泥道拱下面垫小拱头。四正面补间用一朵60度斜拱。第一层塔檐用柏木挑出,二层以上均为砖砌迭涩檐。塔檐宽度随塔身逐层递减,其递减率愈往上越大,塔的外轮廓呈和缓的收分。塔顶由方形须弥座承托相轮状砖质塔刹,高2.77米。小塔年代无考,六十年代维修塔基时曾发现正隆三年纪年砖一块,与造像风格、斗拱特征印证,该塔当属金代建筑。”


  “半截塔,此塔仅存第一层塔身,八角形,南、北面中开半圆拱门,内雕双扇板门,有门钉、铺首,东、西面雕毡纹花格窗,门窗上方浮雕宝盖、飞天。其余四壁各雕三层密檐塔两座。八角砌圆形倚柱,柱头连以阑额、普柏枋。补间用一朵45度斜拱,双抄五铺作,令拱上出批竹耍头,拱瓣、斗拱式样古朴。角梁、椽飞均用坚硬的柏木,博脊隐刻瓦条脊,高60厘米。基座四壁掏空,原状无考,据西南方残留二朵斗拱形制推测,可能有斗拱平座。基座以上雕袅混曲线形平座承塔身,与大明塔同。地宫早已盗空,盗洞位于南面,八角形,穹窿顶,正门面东。砖的尺寸有57x29x10、56x19x9.5、42x21.5x9、39x28.5x6、41x41x7厘米。基座和塔身用沟纹砖黄泥或搀灰泥砌筑,残存的塔顶则为质地疏松的素条砖垒砌,似乎由于某种原因中途停工的。内蒙文物工作队曾在该塔发现清宁三年纪年砖。”故其应为辽塔。


  史载,建城后:“实以汉户”。所以外城和内城居住多数是汉人:也称“汉城”。汉城除汉族外,还有回鹘、女真、奚等民族,主要进行工、商、农、牧交易。皇城在内城中间,主要供契丹贵族居住,建有祖庙、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文化殿、武功殿、会安殿、昭庆殿等古建筑。汉城则建有庙宇,经塔,现仍存大、小、半截三座塔,当然更少不了官署和驿馆,如大同馆,专门接待宋使,来宾馆接待西夏使,朝天馆接待新罗使。外城正南门叫朱夏门,入门是一条宽六十四米的中心大街。临街有石砌木盖的下水道,两旁是整齐的街坊。当时宋使一到便把市民赶进做坊里,并在门口赶来很多骆驼,用以夸富。与南北三条大街相错的东西大街也有五条,宽达一、二十米,另外每约百米处还有无数小巷纵横交错。从朱夏门北进三里入阳德门进内城,再北半里多入闾合门进皇城。闾合门仿宋朝都宫门而建,有五个门洞,上有阁楼,称五凤楼制。东西一百八十米处是左右掖门,为宫城出入的二便门。除宫殿建筑外,城内空地还设有牧区式的毡房。


内蒙赤峰宁城辽中京遗址背景详解


  辽中京附近,北有七金山,南眺马孟山,东北有双山,城南濒临土河(老哈河)。早在九百多年前,这里便是气候湿和,水草丰盛、牛羊成群的好地方,所以很早时奚族就游牧生息在这里。七金山前三峰背后有尼姑庙,叫“三学寺”,此山左怀中还建有离宫一座,备皇帝在夏季避暑用。此外中京城内外还建有大、小庙宇三十多处。距城正南老哈河南岸约六、七里地(今名喇嘛十家东),有一座辽咸雍六年(公元1070年)大辽国兰陵郡肖夫人施资建的静安寺。外城内西南角有土山,山上建有灵感寺。城西建有镇国寺。大定府为辽的中京道,是仅次于皇都上京的重要陪都。当时中京所管辖的地盘,大致有今河北平泉、辽宁凌源、朝阳,内蒙古赤峰市大部、如敖汉、喀喇沁旗县广大地区。


  公元1121年,天庆十年五月,金主亲攻上京,克外郭,留守挞不也率众出降,辽末帝耶律延禧天祚正幸驾中京,听说金兵已攻占新州,害怕和忧虑一团,暗中命令将宫中库内的珠宝玉器等珍贵物件打成五百包,从飞龙院选备骏马二千匹,准备随时逃跑。不久,便弃掉中京逃往运州(大同)。保大二年正月(公元1122年)金兵攻占中京。辽自公元1007年辟地建中京,到公1122年弃于金,共历时115年。


  金自公元1122年取中京到公元1215年失于元,共历时94年。金是居住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一带的北方民族女真族,于公元1125年建立政权。金由弱到强,十来年后开始攻击辽国,公元1125五年灭辽。金攻占中京后,海陵王完颜亮在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改辽中京为金北京大定府,设留宗司、转运司、警辽院,属户六万四千,县十一,镇二。金灭辽后,进攻北宋。金太宗天会四年十二月(公元1126年)北宋末帝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迫于金兵围困,出都城(今开封市)到青城(今河南封丘附近)投降。北宋宣告灭亡。金将宋亡国君臣一行九百余人,先带往燕京(今北京市),二年冬(公元1128年)带到中京(即辽中京大定府),三年七月带到上京,十月带到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给地十五顷,命其耕耘土地,自食其力。史载,只有对其中秦桧一人,依金将达赖计,宽大优待之,以期收买为奸。后来秦桧回南宋后,果然得到皇上的宠信,当上了丞相,掌握南宋大权后竭力对金主和,设计杀死主战派将领岳飞,促成宋金和。而北宋二帝先后死于金国的五国城(原吉林依兰县境内)。


  公元十三世纪初,金由盛而衰,而北方另一民族蒙古族强大起来。在其首领成吉思汗的领导下,以锐不可挡的军事武力,基本上统一欧州、亚州大部,于公元1206年建立了“蒙古”帝国。九年后,派大将木华里及太祖成吉思汗弟哈撒尔攻金北京大定府。守将伊木沁(银青)率众二十万战败。金内讧,伊木沁被手下部将完颜锡喇、高德玉二人杀死,推音达珲(寅达虎)为帅献城投降。元将木华里怒其降迟,命令活埋降将,金将肖颜森对木华里说:“北京作为辽西重镇,已降而活埋,如果消息传开,其他军镇一定拼死战守,还有投降的吗?”木华里以为有理,于是不但饶恕了音达珲,而且授权封官、任北京留守,由乌叶尔掌兵权,仍屯兵镇守北京。


  至元八年,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始改金北京大定府为北京路总官府,统辖府州九、县七、属户四万六千、人口达四十四万。至元十八年改北京路为大宁路,至元二十五年改大宁路为武平路,后又复称大宁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八月癸已日,以武平(即辽中京)为中心发生大地震,地陷裂,涌黑沙水,破坏极大,当时倒塌宫殿、楼台无计其数,仅仓库局房就达四百八十多间。死亡按察司官及总官府七千二百二十人之多,居民更难统计,约几十万人。七天后,皇帝闻迅,派平章政事铁木耳、枢密院塔鲁忽二人率五百人赶来救灾,并大赦天下。元于公元1215年取中京至公元1387年失于明计172年。公元1360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称帝,建元洪武。洪武七年七月遣大将李文忠率兵攻高州(辽置明废、在大明城西北)。斩首元宗王托克锡里,擒元承旨伯加努,追杀鲁王及鲁王妃、司徒哈勒。明洪武二十年正月又以冯胜为征虏大将军,付友德、兰玉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同元太尉纳克楚战于大宁。六月纳克楚以二十万大军降。冯胜北伐时,曾用兵民二十五万扩建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方舆纪要>载:自喜峰口北一百二十里有松亭关,辽、金戍守处,其近曰宽河城,自是而东北曰会州城,由此而东北曰富峪城,又东北为大宁新城。洪武二十四年太祖封十七子朱权为宁王。二十七年六月朱权进驻大宁路,改大宁路为大宁都指挥使司,后改为宁王府。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死,因其长了朱标早亡,朱标子朱允炆继位,尊为惠帝,年号“建文”。朝廷担心诸王势大作乱,想方设法削弱诸王势力。太祖六子朱棣封为燕王,镇守燕京,不服削蕃,建文元年七月在僧人姚广孝、护卫张玉、朱能等人的谋划下,公开起兵反朝廷,朝廷恐怕燕王和宁王及其他诸王联合起来,召宁王朱权、辽王朱植等进京,谋以软禁。宁王抗旨未从,但无反意,愿坐削藩地,燕王得知后,甚喜。宁王府东连辽西、西接宣府,历来恃为军事重镇,所辖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将士骁勇。燕王诈称被朝廷追捕,山穷水尽,单枪匹马潜入宁王府,佯作悲痛,大哭不止,声称无心反朝廷,求情宁王,设法要挟宁王一同造反,以“得天下共有之”的谎言求得同情,暗令心腹收买朵颜三卫将士,借设宴送行之机,安排伏兵,以燕王掷杯为号进行兵变。结果兵变成功,宁王被逼挟,燕、宁兵马合一,宁王守将朱攀当场战死,燕王挟宁王官员及家室弃宁奔燕,燕王恐宁兵中途有变,放火烧了宁王府,以绝宁王及将士恋念反顾之心。繁华一时的辽中京历时392年后在一片火海里变成一座废城。


  燕王于公元1403年称帝,建元“永乐”。永乐元年将大宁城地赐乌良海部为牧地,以奖在兵变中出力较大之功。公元1723年清雍正年间垦为耕地。

 

本文标题: 内蒙赤峰宁城辽中京遗址背景详解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00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1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