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由国家文物局、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主办,重庆市文物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办的智慧文博高峰论坛在重庆举办,论坛以“智慧博物馆建设”为主题,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带来的巨大变革。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中共重庆市委常委穆红玉出席论坛并致辞,国内外文博行业智慧博物馆建设专家代表,包括国内部分目前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博物馆馆长、重点科技文化企业代表、国外智慧博物馆建设代表等国内外专家学者300余人参加论坛。
关强在致辞中指出,文物保护要靠科技,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积极探索智慧博物馆建设路径,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努力推动博物馆更加智慧、更加智能。国家文物局在强化理念、技术、机制创新,推动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及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保护文物更加智慧,二是管理手段更加智慧,三是服务观众更加智慧。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博物馆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关强建议,智慧博物馆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挖掘文物蕴含的哲学人文思想价值等,更要揭示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积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坚持创新创造,健全与科技领域的合作机制,丰富文物价值表达和呈现形态,提高可读性、趣味性、便利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
智慧博物馆路径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部分,程武彦认为,智慧博物馆分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四个阶段。智慧化博物馆应拥有四大特征:全面深入感知、全覆盖的高速互联网、“AI+博物馆”应用和智能创新。要建设智慧博物馆,应坚持“整体可对接、外围能扩张、横向能融合、纵向能贯穿”理念。
第二部分,程武彦分享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观众为核心,以提升管理、服务和创新能力目的智慧化建设实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做了一个顶层设计,以观众为核心,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目的,管理、服务和创新来支撑对观众的服务。此外,在博物馆的感知能力建设方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搭建了一个覆盖全馆各个领域的27个子业务系统,各个系统所采集的所有数据都能够互联互通共享。
第三部分,程武彦表示,接下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近期将完善博物馆感知能力建设,实现对博物馆观众人流、公众服务、环境、营销、设施设备等相关前端数据的深入感知,并利用大数据了解分析博物馆运行情况,实现人机协同调节,提升博物馆的管理能力,并结合文化可视化互动交互技术优化博物馆的服务能力。
华为公司副总裁张皓强
科技点亮文明之光,智慧传承中华文化
首先,张皓强对华为公司近况进行简要介绍。
其次,在如何建设智慧博物馆的问题上,张皓强表示,整体架构的设计上基本确立了“四横两纵”,最基础的是基础设施层,第二层是数据管理层,第三层是平台服务层,第四层是智慧云层。这是构建一个融合化和智能化的业务应用体系。整体设计实际上都是基于强大的基础设施底座和庞大的数据管理能力这两部分的建设。
张皓强表示,华为现在与多行业持续沟通、学习,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这个行业当中来,同时保持华为在整个行业里开放的生态。结合华为自身数字化转型经验,联合文博行业的专家与合作伙伴,共同孵化了智慧博物馆的解决方案。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
协同共建智博智慧引领未来
段晓明提出,近几年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而湖南省博物馆正针对这些问题在逐步地改进、优化和完善。湖南省博物馆在未来10年总体发展思路是:坚决实施“一体两翼两馆”发展战略,其中“两馆”,“一馆”指实体博物馆,“另一馆”就是指“智慧博物馆”,强调两个馆同步推进、同步发展,并将两者的建设有机地融合。简单地说,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博物馆的核心业务智能。另一方面就是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要搭建好资源数据大平台,在资源数据大平台的基础上做好两大系统。
段晓明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其战略意义,提前做好规划与设计,关注公众和自身需求,全员参与协同共建,注重数据开放和利用,探索建设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博物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方向,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博物馆的营运管理中引领未来。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高涛
万物互联“智”在未来
高涛简要介绍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基本情况和目前与文博相关的工作内容,并举例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展的智慧考古平台;以布达拉宫藏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对象,应用可移动文物保护、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库房达标工程、智慧展陈等系统解决方案;结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案例。高涛表示,他们将推进智慧文博领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依托电科的强项,运用安全可靠的电科云,通过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分布推进的方式,赋能文博行业,彰显智慧力量。
苏州博物馆副馆长茅艳
技术,让博物馆更生动
茅艳介绍了苏州博物馆自2014年成为国家文物局的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后,在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方面的实践内容。建立了完善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大数据的管理模式。先后推出了苏州博物馆导览APP、基于AR的智能导览系统、基于微信端的语音导览系统、微信小程序、H5小游戏等,为观众提供多角度、多元化的服务,通过技术实现,给大家呈现更为生动的博物馆。
而谈到数据如何在博物馆各个业务部门合理应用,并让观众得到便捷时,茅艳以“全员预约”为例。苏州博物馆在今年4月底开始全员预约,将观众的参观数据与公安的数据相联系,即使观众忘带身份证,刷脸也可以进入。而且,这些数据的使用也为安防和宣传教育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最后,茅艳表示,现在提倡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一些努力,用技术让博物馆更加生动。
英国大英图书馆文教部主任杰米·安德鲁斯
开放,创意和革新
杰米·安德鲁斯通过分享大英图书馆丰富而创新的馆藏、主题展览、社会包容性项目和数字化项目,探讨大英图书馆如何应对21世纪的挑战和契机,以及与英国和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及文化组织合作,共同促进开放创新的前景。通过展示图书馆如何在日益紧密联结的数字时代下应用并重新诠释馆内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动下,从支持创意产业中的新企业,到启迪最新的时尚设计系列,大英图书馆如何履行其使命,使所有人都能通过大英图书馆的馆藏探索知识,启迪灵感,发现乐趣等。
杰米·安德鲁斯表示,数字化技术并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能够让大家享受到或者看到美好的传统和未来大数据与美丽数字的联系,最后使图书馆的传统角色得到延续,同时与新的技术得到融合,产生新的合作分享,让大英图书馆等诸多图书馆、博物馆的大量珍贵馆藏能够被大家看到、欣赏到。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数字/智慧应用
龚良认为,互联网技术和博物馆的应用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当中的应用;第二阶段是把数字技术变成为公众服务的产品,例如数字展览和数字馆;第三阶段是博物馆里面的智慧化应用。龚良表示,博物馆的智慧化不仅仅是为博物馆的服务,最终目标还是要为公众服务,更应该做的是为公众服务的内容。
智慧博物馆的定义包括:一是藏品、馆员、公众的实时结合;二是展览、教育、服务、管理与公众的实时结合;三是创造力、控制力、劳动力要部分或者更多交给机器,而不是交给人;四是公众的实时参与度与体验感;五是传播是否能够得到几何扩大。随后,龚良还举例说明南京博物院近期在公众服务系统、全员预约、大运河的虚拟展示等方面的实践案例。另外,龚良也提出,要警惕大家都去做智慧化了以后,博物馆的展览、服务变成快餐化和碎片化。
最后,龚良表示,让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场所需要博物馆人和文化创意企业共同努力。技术上没问题,在于博物馆人的创造性和劳动力,需要弄清博物馆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