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晋江市西南角的安海镇西畔有一座梁式石桥,该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名曰安平桥。据了解安平桥大致建成于宋代,它是古代最长的一座石桥。安平桥全长2255米,宽3至3.8米,因其总长接近5华里,所以又俗称“五里桥”。
说起这座安平桥还有一个传说。在县邑的东南角有两个很大的湖,一个叫“龙湖”,一个叫“虺湖”。“龙湖”、“虺湖”和“安平桥”中间,有两座颜色不相同的山头,分别是“红麒麟山”和“黑麒麟山”。
传说,在很早以前,东海和南海的两条孽龙常常兴妖作怪,使安海的九溪十八涧常发大水,推倒房屋,淹没土地,卷走人畜,海湖也常常泛滥成灾。百姓怨声载道,被一个仙人知道了。有一天,他看到这两条孽龙正在一片大沙滩上追逐嬉闹,最后累了,躺在沙滩上呼噜噜地大睡起来。仙人便趁这机会,做起了“仙法”,镇住两条孽龙。他取来一把大铲和两只大畚箕,一铲一畚箕,装起两条孽龙挑去填安海,为民除害。大沙滩上留下了两个很大很大的窟窿,后来积水成湖,一个叫“龙湖”,另一个叫“虺湖”。因“龙湖”是黑龙睡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土地都是黑色的;“虺龙”是赤龙睡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土都是赤色的。
再说大仙挑着这两条孽龙向西方走去,到了一处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涧时步子跨得过大,担子一沉,竟将扁担压断了,两只畚箕“砰”的一声落地,惊醒了两条孽龙,孽龙化作两畚箕土,脱身魂飞上天去了。这两畚箕土,就成了两座大山:左边那赤色的,就是“红麒麟山”;右边那黑色的,就是“黑麒麟山”。
大仙收拾孽龙不成,留下后患,便到灵源山去修炼,想炼得真功夫,再治孽龙。
这一年,两条孽龙又作恶,大雨下不停,使九溪十八涧大水滚过石壁峡,冲入安海港,百姓叫苦连天。大仙这时已炼得真功夫,呕心沥血,运功行气,吹出一条镇妖七彩锁链,吓得两条孽龙魂飞魄散,潜入水底,窜入大海去了,大水便退了去。安海镇上的人畜土地,也从此安然无事。百姓因此常常念大仙的功德。
人们仿大仙吹出的镇妖七彩锁链,造了一条天长地久的镇妖玉带—————它就是闻名中外的“五里桥”。
目前,安平桥已建成一个公园,花木扶疏,高楼林立。安平桥一段桥面延伸到公园的陆地上,乍一看,像一段石板路。路边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晋江市地震局撰写的《安平桥抗震史话》,文章说,安平桥在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经历过八级大地震,居民房屋大部倒塌,安平桥却基本完好,靠的是桥墩下坚固的“筏式基础”。
顺着埋在土中的桥板走到河边,桥头是一座二层小阁楼,楼上镶着一块“望高楼”石刻,底层门楣镶的是“金汤永固”石刻。落款:“同治甲子仲冬”“黄章烈”。阁楼背面一块石刻是“环海境清”。游客大多以为这座阁楼是安平桥起点,其实不然,数百年间沧海桑田,安平桥东段已有一二百米埋在淤积起来的陆地上了。
桥头两侧各有一座用条石垒筑而成的石塔,这是古桥镇风浪的“镇风塔”。前行不远,桥中有一座四方亭,飞檐翘角,十分优美。是为“雨亭”。这样的雨亭共有两座,那是考虑夏天下暴雨,行人可以进亭避雨,古代人性化处事可见一斑。石桥两边建有石栏,确保行人安全,桥面全部用五六米长的花岗岩条石铺成。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发现古人做事非常用心,从山上开凿下来的条石有并不都笔直,造桥工匠将两块不同曲向的条石拼在一起,使桥面缝隙很小,又很平整。
在石桥上步行约一公里,到了一片平地,上面建有一座寺庙,屋面正在维修。门头挂着“水心亭”、“水心古地”两块匾额,柱上挂有对联“天下无桥长此桥;世间有佛宗斯佛”、“水面偏呈长自在;心头常现大慈悲”。都与安平桥、水心亭有关。寺庙周围立有一对古石像和十几块古碑。仔细看,都是历代修葺安平桥的碑记。其中最早的是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刻的《重修安平桥记》,距今已有500多年。从此以后,每次大修都留下碑记,就各碑文所叙,修桥经费均靠募捐得来,充分显示民间对安平桥的重视。乾隆年间一块《重修安平桥记》碑文写道:“一方之人乃能乐义急公,集腋成裘,此足以见是镇风俗之厚”。热情赞扬当地民众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品行。一块《万古流芳》碑为清嘉庆十三年所立,是刻有募捐人姓名最多的一方石碑。碑文开头写道:“重修安平桥捐题姓名列于左,晋江县事今升台湾知府徐捐银五百大元……”这位捐银者是刚升任台湾知府的徐汝澜,虽然离开了晋江,仍然不忘带头捐款修桥。另一块清嘉庆二十一年刻立的《重修安平桥记》,碑文为徐汝澜所撰,当年,他已经调任泉州知府,在他的带领下再次修桥。纵观碑上捐款者姓名,有官员,有绅士,有普通百姓,有商贾,甚至还有和尚,可谓全民动员,全力以赴。偶然间在一根石柱上看到两行字“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反映清代闽南地方戏曲繁盛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