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峪古城,位于皇城相府南300米(皇城相府实为郭峪古城的北翼城,侍郎寨为郭峪古城的东翼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城堡依山傍水,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城内是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又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
郭峪古城占地面积17.9万平方米,现存老狮院、小狮院、陈氏12宅、王家13院等明代民居40院1100间,是一座典型的城堡式村落。郭峪城又被称为“蜂窝城”,用于防御的郭峪城墙为中国罕见的蜂窝城墙,建于明崇祯十一年,高20米,宽5米,长1400余米。堞楼、城垛、城门、水门俱全,堡墙上开凿有三层628眼藏兵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
位于城内中央的“豫楼”,取“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而命名,长15米,宽7.5米,高30米,共七层,建于明崇祯十三年,顶层砖堞后建有歇山顶的楼屋,可登临而瞭望庄堡四周,楼顶城墙上设有炮台,豫楼底层以石块砌筑墙体厚约2米,地下一层有地道直通城外,对外可远眺料敌预警,对内可避难坚守,为军事防御建筑。上世纪末,中国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曾为郭峪亲笔题词:“中国民居之瑰宝,雉堞高城郭峪村”。
城内古老的巷道以石条铺就,曲径通幽。巷道两边均耸立着两层楼高的明代民宅。豫楼底层墙厚2米,设有石碾、石磨、水井等生活必备设施,通过石门暗洞,可进入两条暗道分别通向城外。二层设有炮眼,三层以上均为住所。顶层墙厚0.8米,设有垛口和堞楼。
郭峪村历史久远,为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郭峪始建村当在唐初。明朝时,郭峪为里,到了清朝,又称镇。民国六年(1917年)实行编村制,郭峪里改为郭峪村。郭峪村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风鼎盛,由唐至清,村内考取功名者多达八十余人,民间有“金谷十里长,才子出郭峪”的美誉。
明清两代,该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加之商贸发达,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这才有了这一栋栋古香古色的官宦府邸、宅第民居。民居多为四合院,为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式。该村民风淳朴,居民生活中仍有用纺花车、织布机、碾磨、车驾、犁耙等物者。村内曾建有大小寺庙20余座,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汤帝庙,为九开间大殿,庙内飞檐挑角的元代戏台高达20多米,气势恢宏,中国少有。
走进郭峪古城里,看着幽静的街道和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踩着凸凹不平的青石板,走过百年前的古宅街巷,老街,城墙,角楼,浓郁的古风古韵仿佛将时光扭转,带着观赏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古城的百年风霜。
郭峪古城是一座城池,更是一座坚强的堡垒。将城市民居、城墙、楼牒、地道与城市防御作战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护自我的目的。古人的聪明才智、奇思妙想,在残酷的战争中得到了极致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