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简图看懂古建筑之屋顶(一)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4-25 15:08:45  来源:马蜂窝  作者:ww9981(武汉)
核心提示:我国古建筑屋顶常见的五种构造方式,即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和攒尖建筑木构架;屋檐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形式。这样两项组合起来屋顶样式有了更多的变化。



    我国古建筑屋顶常见的五种构造方式,即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和攒尖建筑木构架;屋檐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形式。这样两项组合起来屋顶样式有了更多的变化。


  蓟县独乐寺东院建筑清卷棚硬山顶园林建筑


  屋顶样式出现的顺序据考证推断为庑殿、悬山、歇山最后为硬山。歇山的出现要晚于庑殿及悬山,学者们基本认定歇山是在汉代以后南方地区形成的屋顶形式,并在南北朝时传至北方地区。隋唐统一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虽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义上仍以北方为正统,庑殿作为北方地区的传统屋顶形式也取得相应的正统地位,所谓庑殿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即在这一时期形成,唐规定“宫殿皆四阿”,这个四阿就是庑殿式。


  正定开元寺旧山门明清硬山顶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特点是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左右侧面垒砌山墙,多用砖石,高出屋顶。屋顶的檩木不外悬出山墙。屋面夹于两边山墙之间。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和悬山顶相比,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水,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则多用悬山。


  长子法兴寺菩萨殿明清悬山顶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是两面坡顶的一种,也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多用于民间建筑和次要地位的建筑如神橱、神库、配殿等,凡是较重要的建筑,都没有用悬山顶的。悬山顶一般有一正脊和四垂脊,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山墙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装饰。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


  长子法兴寺圆觉殿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重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有严格等级限制的。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明代时重檐歇山更广为运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单檐庑殿,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


  蓟县独乐寺山门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内凹陷形成弧度,故又称“四阿顶”,宋称“庑殿”,清称“庑殿”或“五脊殿”,在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使用,唐时也见于佛寺建筑,之后常用于各类别建筑。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俗称“四面坡”,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庑殿顶出现最早,约出现于先秦时期。据《周礼·考工记》载:“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代已有四阿屋顶,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实物以汉代阙楼和唐代佛光寺大殿为早。


  攒尖顶,cuán,即攒尖式屋顶,宋称“撮尖”、“斗尖”,清称“攒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式样。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宫的中和殿为四角攒尖,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


  重檐,在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因此,重檐主要用于高级的庑殿、歇山和追求高耸效果的攒尖顶,形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和重檐攒尖三大类别。


北京天安门城楼明清重檐歇山顶




扬州瘦西湖钓鱼台四角重檐攒尖



扬州四望楼明代重檐攒尖重檐三滴水(三重檐)



扬州文昌阁明清重檐攒尖,俗称重檐三滴水。



南宋玉皇观五凤楼明清重檐歇山,俗称重檐五滴水。


  中国古代屋顶形式是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屋顶等级排列如下:


  第一位:重檐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民间、园林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亭台楼阁。


  单体木构建筑受等级制度限制,多数建筑屋顶为两坡的硬山或悬山,只有宫殿、王府和坛庙、寺观等才可用歇山或庑殿顶,故屋顶的选择性较小,外观变化不够丰富,故较大型、较重要的建筑可用加前后廊、前后抱厦、左右耳房、副阶周匝等附属建筑的手法,形成外形较复杂、变化较丰富的组合体。当主体建筑为二、三层楼阁时,若令附属建筑比主体建筑低一至二层,可做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形成颇为壮丽的景观,该形式在宋代绘画和现存一些明清楼阁建筑和寺庙建筑群中都可看到,如蓟县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就是这种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虽以在平面上展开的院落式布局为最突出的特点,但院落中的单体建筑、特别是主体建筑形象的完美,附属建筑与主体建筑之间在外观和比例上的和谐统一,也是建筑群组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从现存大量优美和谐的建筑物和院落群组看,古代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上也必定有较成熟的设计方法。


  举折,先从“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说起,革:鸟的翅膀;翚(hui平声):色彩斑斓的雉。古建筑屋顶的两坡相互交接,从侧面看像鸟的翅膀,形象优美,古建筑的这一种优美造型,自商代就已定型,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在文学作品中描述与赞美的对象,《诗经》中巴建筑的屋顶比作鸟展翅翱翔的两翼,是对建筑形式的形象概括,同时提出了造成这种优美形式的构造机理问题。从建筑的营造逻辑看,原始氏族部落的房子由于屋顶使用茅草,梁架交接处是屋顶的薄弱环节,为了防止漏雨,就必然要在屋顶上抹泥,并且交接处的泥比较厚或加陶片覆压,久而久之交接处就呈现出屋顶的曲面。形成这种曲面的也只有木结构建筑才有可能,所以说木结构的使用导致了“如跂(qi四声)斯翼”的形象。


  举折,古建当中,举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宋称--举折。所谓举架是指,木构架相邻两檩中的垂直距离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作用,使屋面呈一条凹形优美的曲线。越往上越陡,利于排水和采光。


  举,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


  折,因屋架个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屋面横断面坡度由若干折线所组成。


  宋《营造法式》规定:从脊槫向撩檐枋拉一条直线,第一根槫按举高的1/10低于此线;再有此槫向撩檐枋拉一条直线,第二根槫的位置按举高的1/20低于此线,这样逐层降低形成屋顶曲面。


  举架的做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在宋《营造法式》中名为举折。


  举架主要用于北方官式建筑中。为保证雨雪的排除,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举(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城楼或亭子的脊步架,其坡度需酌情增陡,可达九五举乃至十举以上。


  现存的南禅寺大殿总举折为1/5.15,佛光寺东大殿的总举折为1/4.77,前后撩檐槫距离远大于梁架高举,这就形成了平缓的趋势。宋辽金元时期的总举高大多为1/4~1/3,明清为1/3,现存的建筑中也有超过1/3达1/2.5的举高,可以肯定地说,由早期建筑的平缓走向晚期建筑的陡峻,是举折发展的基本脉络。


屋顶风格比较



 
标签: 古建筑 屋顶

本文标题: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筑之屋顶(一)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0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