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中式传统建筑的经典构件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9-03 10:30:20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鎏金
核心提示:抱鼓石​一般位于传统四合院大门底部宅门的入口,形似圆鼓,属于门枕石的一种。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等。

  抱鼓石一般位于传统四合院大门底部宅门的入口,形似圆鼓,属于门枕石的一种。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等。


  在传统民宅大门前很常见,如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徽州祠堂的版门,在传统牌楼建筑如牌坊、棂星门中也有类似抱鼓石的夹杆石。作为承托和稳定门板门轴、加固或安装门槛的一个构件,抱鼓石有利于防止门板受外力晃动,大大增强门框的稳定性,起到联系门槛的作用。另经枕石垫高后还可以防水防潮。外部抱鼓石主要是承担着大门板的平衡重功能,以其前部的重量来平衡门板转动时的重力。


  抱鼓石发展了宅门的功能构件门枕石,其等级是由门的等级决定的。古时封建时代,一些“有身份”的官宦世家,通常会安有抱鼓石,带有级别,普通的人家是不允许设这两块石头的,因此抱鼓石被认为“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是最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


抱鼓石


  清张廷玉等所撰《明史·舆服四》中有:百官第宅:公侯,……门三间,五架,用金漆及兽面锡环。一品、二品,……门三间,五架,绿油,兽面锡环。三品至五品,……门三间,三架,黑油,锡环。六品至九品,……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清代又沿袭明制,《清律例》:一二品正门三间五架、三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六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


  明清时期明确规定了官员第宅大门的等级规范,品级不同门宅的间架不同,于是相应地门户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因此,门户越大,相应地门枕石也应越大。为了达到大尺寸门扇的形式及功能,必须加大门槛外侧的门枕石体量。基于人们对于宅门装饰等级的追求,自然不会忽视入口处这一对门枕石构件的装饰。


  那么为何古人偏偏选择了鼓作为门枕的造型呢?《说文》:“鼓,击鼓也。”中国古代击鼓升堂、击鼓定更等等已经形成了官制的行为特征,鼓成了官衙的符号。在明清时期衙门口有鼓是为了“击鼓升堂”用的,这里击鼓的目的就是传声。古代大户人家院落深深,光靠拍打铺首或门钹可能不足以让内院人听见,故击鼓传声也是情理之中的。于是我们可以设想官宦人家在宅门门枕石上刻了一个象征通报来客的鼓形,是有心理铺垫的。


抱鼓石


  因其样貌很漂亮威武,模仿之风一开剩下来就是定制了。于是安放抱鼓石便成了权利地位的门户象征。同样,因为鼓是法事专用的乐器,把抱鼓石看作能够驱邪避灾的法力象征,在佛寺祠堂等庙宇前面摆放抱鼓石也是顺理成章的。另外,将门枕石上方做成圆形可与下部方形基座构成“天圆地方”的造型关系。


  抱鼓石是民居宅门构件的功能产物,它是依托功能施以装饰的石制构件,起着围护大门壮主人威势以撑门面的作用。中国的外墙宅门一般为两扇,而内室门户为一扇,因为汉字门是由两户所组成的,两扇门决定了抱鼓石必定是对称的结构。


  抱鼓石并非“门当户对”的门当,但可作为联姻身份匹配的参照物。抱鼓石是物化的礼制文化符号,它是一种内在世界(文化)通过装饰符号语言展示于外在世界(现世)的典型事例。


抱鼓石


  台湾民间因曾有乞丐坐在上面,所以又有“乞丐椅”的称呼。它不仅能承受和平衡门扉的重量,还可强固门框。故其门内部分是承托构件,门外部分是平衡构件。古时候的门没有铰链、合页等,是靠门枕和连楹(宋代称鸡栖木)来固定门扇的,如果没有门枕来抵住门框,开关门扇时就会摇晃不定。


  抱鼓石和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整体的装饰效果,以增强美感,有祈福、吉祥、辟邪等装饰作用。中式传统建筑的构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化着,有的成了非遗,有的进了博物馆,还有一些变通成新一代建筑的亮点,传承更迭!古建中国根基之城有相关石材产品,可点击选购!


 

本文标题: 抱鼓石——中式传统建筑的经典构件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07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