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建筑为何喜欢用木材,而不是石材?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9-23 14:09:05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鎏金
核心提示:中国的传统古建筑一般都采用木头为原料,采用构件的形式模块化,然后批量制造搭建起来的,可以说木材在中国建筑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重要程度甚至不亚于西方的石头在建筑中的地位。在西方建筑史上,石材撑起了一部恢宏壮阔壮阔的文明发展史,而在中国,到处都能找到木材的记忆,独特之美惊艳世界。

  中国的传统古建筑一般都采用木头为原料,可以说木材在中国建筑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重要程度甚至不亚于西方的石头在建筑中的地位。在西方建筑史上,石材撑起了一部恢宏壮阔壮阔的文明发展史,而在中国,到处都能找到木材的记忆。


  为什么古代传统建筑,喜欢用木材?


  古代,建造房屋需要木匠、石匠、风水师、设计师。一般两百年,中国的木质建筑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而西方才只更新了一两次。其实,这无形中增加了职业分类,有利于社会发展。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一直是君权大过神权,宗教建筑首先必须满足皇室、君主的需求,比如祭祀、朝拜等等。皇上要修座太庙用来祭祀,用石头建造太慢了。想当初,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李自成一把火烧了紫禁城,对于新上任的皇帝,木结构的建筑比石构的快多了。


古建筑木建筑


  在欧洲,神权大于君权,宗教建筑是给神用的,必须永垂不朽,所以就用石头。宗教建筑施工周期较长,像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都是穷几百年之功。西方认为神是永恒的,当然等得起。


  然而古人认为石头是死的,而木材是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在汉代以后盛行的五行说中,木象征生气,以青龙为标识,方位为东。古建筑技术中,用夯土,称建筑为土木。在五行中,土也是吉象,据中央,主方正。它与木相配合,是相辅相成的。而石材,其质地近金,有肃杀之气。


  中国的大型石材建筑多为墓葬,古人都希望祖先和自己死了之后,魂魄得到安宁。所以凡事有能力的人,都要找风水宝地下葬,采用石材防范盗墓贼,那么石材就是必须的。再加上修建墓室跟修建房子不一样,不需要符合活人的生存环境以及外观要求,只要做好内观环境就好,而且对时间的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所以相对来说容易。

古建筑木建筑


  那么,古建筑用木材有哪些优势?


  在古代,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布着大量茂密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曾是气候温润、林木森郁的地区。加之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做榫卯等工序。随着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质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木结构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


  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露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以任意开设。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是水乡、山区、寒带、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许多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架建筑都能完好地保存至今。


古建筑木建筑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加上唐宋以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木构件的式样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几十年。嘉靖时重建紫禁城三大殿也只花了3年,而西苑永寿宫被焚后仅“十旬”就重建完成。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历史上也有宫殿、庙宇拆迁异地重建的例子,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馆,整组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卸迁移至芮城县境内。

 

本文标题: 古代传统建筑为何喜欢用木材,而不是石材?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20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