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的万荣县位于汾河与黄河交汇处的黄河东岸,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史书上有“皇天后土”的记载:自轩辕黄帝“扫地为坛祭后土”至宋真宗皇帝,先后有8位皇帝共24次在次祭祀。
飞云楼位于山西省万荣县东岳庙内,为纯木质结构,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飞云楼为元明风格建筑,高23.19米,全楼斗拱密布,玲珑精巧,因其为纯木结构,无论大小接口,均为榫铆套之,和应县木塔相互辉映,并称为“南楼北塔”。
相传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秦王李世民十八岁起兵晋阳,东征西讨,开创了大唐一统天下的大业。不料,在唐高祖武德二年,王行本、吕崇茂居蒲州、夏县反叛,李世民随率师讨伐,直逼龙门关,途经解店、张瓮、古城,并在这三地屯兵扎寨,构成犄角之势。
平叛后,李世民为了宣扬战功,就在这三处分别建东岳庙一座,并在解店、张瓮两处各建乐楼一座,其余两处的庙楼均已毁于战火,只有现在这座飞云楼及东岳庙,饱经风雨,历经各朝各代的多次维修后保留到现在。
晋南流传着一句谚语:“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云里头。”解店是万荣县城所在地,插入云霄的解店楼,就是这飞云楼。它以楼体雄伟、凌空欲飞著称于世。万荣飞云楼与同属一县的秋风楼、以及永济的鹳雀楼、介休的祆神楼并称为“山西四大名楼”。
古往今来,飞云楼一直受到广大游人和建筑学者的称赞。飞云楼和它所在的万荣东岳庙究竟始建于何时,历史文献上没有记载现已无从得知。据说,早在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就已经有了飞云楼和东岳庙。在元、明清时期,人们曾对飞云楼和东岳庙进行过多次维修和重建。
那些繁复的斗拱、精巧的图饰、细腻的文绘,五彩的琉璃,无疑传达给我们一个文化信号,眼前的这座名楼,已经不是盛唐时代的旧物,而是典型的明清建筑。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飞云楼则是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重建后的遗物。
飞云楼外观三层,还有两个暗层,实为五层,通高23.15米。三层四出檐,二、三层各出抱厦一间,均设平台勾栏,又用平柱分成三小间,上筑屋顶。在抱厦的各层檐下,共345组斗拱,形态变化多端,各掾翼角起翘。
全楼翘掾翼角共有32个每个翘角尖,山花向前,下用穿插枋和斜材挑承,造型独特、美观。似这种形态的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物,还有北京故宫的角楼等。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飞云楼顶层屋面日前完成修缮,主体工程于10月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