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中榫卯结构巧夺天工,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它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榫卯结构是一项精湛的木工技艺,早在石器时代榫卯结构就诞生了,它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它也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
中国古典家具的榫卯设计,不同于传统手工艺品,如玉雕、牙雕、鼻烟壶等,完全是技巧的纯熟,为了装饰而装饰,取悦于人们的视觉快感。而家具中的榫卯设计必须在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后,还要求具有科学合理性,使其长久的耐用。
这就要求每个木料榫头卯眼,必须根据家具的造型进行组合,从力学上每个木料所受到的承受力,在古代木工师傅的多年目测经验中,能准确地判断出来。
中国传统家具自明末进入技艺巅峰。此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如今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实木家具的灵魂就是榫卯结构。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这种传统的民族制作工艺正是受到人们追捧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榫卯结构使用得越来越少这么少?
首先,大部分的榫卯很难在机械上,通过制作简单的模具而成型,这样导致成本上升,比如粽角榫,多用于框形的连接,从外看,三个面都是45度的斜线,非常漂亮,三角齐尖,但是内部结构复杂。此类榫卯几乎无法通过现代机械一两次出型,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工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做好。
现在只有极少数的木工懂得这些榫卯的制作技艺。在古典家具制作工厂里,一个十级木工的工资在1.2W--2W不等。哪怕是十级木工,他做一组粽角榫的时间也需要半天。
虽然榫卯也有大部分用机械辅助,采用半手工的形式,但是对于木工师傅来说,全手工的技术和工具还是要精确掌握。现在学徒太少了,青黄不接,不管是家具工还是雕刻工,工厂里尽是年纪大的先生在操持着,出品速度肯定快不起来。所以,见不到优秀的榫卯家具也就不足为奇了。
榫卯结构不仅仅是成本高,而且榫卯结构对材料硬度的要求也很高。要么硬如红木,要么良如金丝楠。这些材料才能承载榫卯的价值,进而就是在市场上就看到价格让人望而却步的红木家具了。所以,榫卯结构离我们越来越远也就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