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官制度与古代建筑的发展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11-15 15:25:30  来源:大筑建筑学社
核心提示: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唐长安城观考


  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据东汉马融的解释,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因此可以认为是因主管人居空间而得名的。汉代以后,司空成了一个不做实际工作的高位空衔,代之而起的是“将作”,由他“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土木之工”。秦至西汉,称为“将作少府”,东汉以后改称“将作大匠”,唐宋则称“将作监”。大匠和监的副手称为“少匠”、“少监”。


▲图为秦始皇陵



  隋代开始在中央政府设立“工部”,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山泽、舟车、仪仗、军械等各种工务,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广泛得多。但遇有皇室工程和京城官府衙署的建造,仍下达于“将作监”或“少府”承担。明清两朝均不设“将作监”,而在工部设“营缮司”,负责朝廷各项工程的营建。清康熙以后,则在内务府另设“内工部”(后改称“营造司”),承担清代特有的大规模行宫和苑囿的建造。


▲图为清代宫廷园林——颐和园


  “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有作为的“工官”,较为突出的如:


  隋代宇文恺——曾任营宗庙副监、营新都(隋都大兴城,后即唐之长安城)副监、仁寿宫(后即唐之九成宫)监、营东都(洛阳城)副监、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职。从他所任职务可看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自他之手。


  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他还用1/100比例制作“明堂”的图样和木模型送朝廷审议,当时隋炀帝已批准其方案,后因征伐髙丽而停建。


  有趣的是,他设计的“观风行殿”(隋场帝为了北征时谙耀于戎狄,令宇文恺设计了一座可坐千人的大帐,又设计了一座有轮子可推行的“行殿”,殿上可容数百侍卫),结果是“戎狄见之,莫不惊骇,帝弥悦焉”。


图为大明宫效果图


  宋代李诫——以父荫进人仕途后,长期在将作监任职,由主簿做起,提升至丞(中层官员),再升至少监及监(副首长及首长),毕生16次提升,多是由于工程实绩,所以富有实践经验。


  他经手的工程有王府、辟雍、尚书省署、太庙、龙德宫、朱雀门、景龙门、开封府署、钦慈太后佛寺、棣华宅、军营等。他的突出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每年必考知识点),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都是可以操作的实际经验总结,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


▲图为营造法式


  明代蒯祥、徐杲等——明初迁都北京,嘉靖大兴土木,由此造就了一批工匠出身的工官,蒯祥和徐杲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二位。蒯祥是苏州吴县人,随其父为木匠,永乐时参与宫殿、长陵的兴建,后又负责宫中前三殿、献陵、裕陵、隆福寺等的工程。因工程实绩而被提升为工部侍郎(三品官h徐杲也是木匠,嘉靖年间,参加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大显身手,得到明世宗的赏识而直接提升为工部尚书(二品官),是明代匠人中提升官位最高的一员。


  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在工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前者的设计、预算、施工都由将作、内府或工部统一掌握,不论建筑物造于何地,都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还可派工官和工匠去外地施工,所以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的差别性。


  由于人力、财力和技术的集中,这些建筑能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木和艺术水平。后者则由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因地制宜,建筑式样变化多端,地方特色鲜明。两者之间虽然也有某些联系与影响,但基本上是沿着各自的轨迹前进。正由于此,才成就了我国古代建筑丰富多彩的总体面貌。


 

本文标题: 工官制度与古代建筑的发展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41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