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
温州这座历经风雨的千年古城塑造了以农商文明与事功哲学为特征的瓯越文化,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以其独特的内涵和概念,强烈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大放异彩。温州目前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47项。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于龙湾区文化用品市场B幢三楼,于2012年12月建成开放。展馆使用面积约83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7000平方米,共展出与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展品近千件。
贝螺馆展品
瓯窑馆展品
温州市非遗馆现设有蓝夹缬馆、龙舟馆、瓯窑馆、贝螺馆4个专题馆和11个县(市、区)分展厅,还包括百工一条街、互动区等板块。在展陈理念方面强化两个重点,即“瓯越特色”和“见人见物见生活”,以此充分体现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
泰顺车木工艺
瓯海百鸟灯
展馆在布展上着力彰显温州“百工之城”“南戏故里”“曲艺之乡”的特色,重点选择了乐清黄杨木雕、蓝夹缬技艺、木活字印刷技术、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瓯绣、瓯塑、温州鼓词等富有温州地域特色、能够代表温州文化形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要展陈内容。
代表性展品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泰顺廊桥模型
泰顺廊桥以其独特的制造技艺——“梁编木拱桥营造技艺”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整座桥身不用一颗钉子而闻名于世。在2008年,“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木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为北宋毕昇所发明。在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和曹村镇西前村有完整保留且仍在用木活字印刷技艺制作宗谱,已有800多年的历史。2008年,“木活字印刷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木活字印刷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乐清细纹刻纸
细纹刻纸
乐清细纹刻纸,以纸为材,以油盆、刻刀为工具,作品娟秀、纤巧、精致,图案细如发丝,精细讲究。它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技艺独特精湛,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是古代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
艺人们能在一寸见方的白色连史纸上刻出52根细如发丝的线条,堪称“中国一绝”。在2006年,“乐清细纹刻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乐清细纹刻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嘉昆曲
仿古戏台
永嘉昆曲,它是从温州南戏直接继承而来,是目前国内硕果仅存的一个古老剧种。为了让观众可以进一步了解永昆,贴近永昆和观众的距离,展馆陈列展出了永昆表演服饰以及影音制品。
乐清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作品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虑实相间和诗情画意的特色。乐清黄杨木雕有三种类型,其造型理念、技艺及程序都不一样。一是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二是根雕类,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造型;三是劈雕类,将无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块劈开,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乎自然,不作精雕细刻。
瓯绣
瓯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瓯绣的主要特点是绣画合一,讲究构图精炼、色彩绚丽、针法严谨、运针灵活善变、排线平齐匀整、绣面光亮适目,具有鲜明的浙南地域文化特色。瓯绣手法有彩色绣、素色绣、装饰绣、仿古绣等。题材有古今人物、戏曲故事、飞禽走兽、山水风景等,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内容和反映地域民俗风情的题材。
瓯塑
瓯塑
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源于汉代,由中国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化而成,“瓯塑”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
博物馆馆藏中除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外,还有如彩石镶嵌、乐清首饰龙、龙档等非遗项目等非常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相关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