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屈氏庄园,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809-1845)。民国1912年—1916年扩建碉楼、戏楼、佛堂,庄园基本完善成现在的格局。
屈氏庄园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起始于当时任知事的屈应选,经过几代人的双手营造,到了屈应选孙辈屈恒升的时候,整个庄园建筑达到日臻定然整的地步。整座庄园共占地30多亩,内外有围墙3层,庄园内有大小花厅、天井48个,共有房屋180余间,园内设有戏台、佛堂、金银库、凤凰井(原叫荷花井)、内花园、外花园、前花园、吞花园、水池、凉亭、钓鱼台、网球场、跑马场等。该庄园以其规模大,建造豪华而甚称川南老大,庄园的主人们在建园之初,颇费了一番脑筋,既要考虑宅基与人相生相克,又要考虑防匪防火功能。整个建筑以中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既分散又集中,4座雕楼分布建筑4角,登楼即可俯瞰整个庄园,又象四雄狮坐镇把守。一处有事,只要在雕楼上鸣枪,喊话,点烽烟,其他地方即可救应。
屈氏庄园体现了近代社会上层在四川生活的形式和风貌。庄园及庄园遗存的实物和文献资料,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集中反映了近代泸县(泸州)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和变迁,是近代中国农村的一个侧影,是屈氏家族物化了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近代史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为认识和研究四川近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建筑民俗提供了重要的解析场所。屈氏庄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伦理思想。
屈氏庄园的布局凸显了清末民初四川地区的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为研究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屈氏庄园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由于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北方经济逐渐南移,中原文化开始注入南方,长江流域文化在吸收北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化,屈氏庄园正是这种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建筑群南北兼融、中西结合,形成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它是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构成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繁华。
屈氏庄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庄园坐西南向东北,后靠五仙山,侧依濑溪河,整体布局似一艘大船,后花园花山如船尾,前花园为船头,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风顺”。屈氏家族当年选择在此地安居,是期望通过住宅与地形地物的某种暗合,获得通达顺利的运道。庄园内处处体现一种天井文化,天井既排水、采光、通风,又有风水理论中拔风聚气之功效。庄园体现的风水理论对研究泸县(泸州)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屈氏庄园的建筑体现了近代四川的科学技术水平,是我省现存较为典型的高墙碉楼民居,被誉为“川南民间建筑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