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木家具与中国古建筑的“亲密关系”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12-03 14:49:21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寒冰
核心提示:中国建筑学家罗哲文曾说,没有中国古建筑,就没有以明清红木为代表的家具。中国古典家具在框架结构、榫卯工艺、造型和装饰手法上,都脱胎于中国古代建筑,反过来又影响到古建筑。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红木家具与中国古建筑之间的渊源。

  中国建筑学家罗哲文曾说,没有中国古建筑,就没有以明清红木为代表的家具。中国古典家具在框架结构、榫卯工艺、造型和装饰手法上,都脱胎于中国古代建筑,反过来又影响到古建筑。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红木家具与中国古建筑之间的渊源。


  红木在古木建筑中构建的绚丽诗篇


  古木建筑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与红木家具同样有着“恋木”情结。与石头相比,木材更柔美、更温暖、更有人情味、更符合中国人追求质朴自然的审美倾向。


  欧阳修《最高楼》中写到“雪香浓透紫檀槽,胡语急随红玉腕”,可见古人对红木,特别是紫檀的喜爱。紫檀经过精雕细琢,百宝镶嵌,描金装饰之后,恰好符合清朝皇室权贵和富豪们追求的奢华之风,因此皇家建筑中的隔扇门、回纹方窗等多选用上等紫檀,雕饰彰显皇权出神圣。


陈家祠内部有大量木质建筑结构


  而海南地区曾发现多处用黄花梨做房梁的老宅。黄花梨木性稳定,质重油多,不裂不翘,自然包浆,颜色越来越好看,不长虫,不糜烂,经久耐用。但因其名贵,用它做房子梁柱檐等的做法没有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匾额可谓中国古建筑的独特符号,建筑一旦离开了匾,就像缺少灵魂一样死气沉沉。宫廷州府官吏之匾,善用上等木材,云贵川西南地区达官显贵整木料做匾,而江浙沿海地区善用沙树相并,红木等成为常用选材。


  斗拱被尊为“中国木建筑的标志”,以榫卯相连,层层叠加,越抱越紧,有着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很多以红木为材的寺庙、古建筑中的斗拱都令人叹为观止。


  红木家具与传统木建筑的渊源


  家具的制造往往借鉴同时期流行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制作技术,从而在基本结构原则、接合方式、细部构件形式等许多方面与建筑一脉相承。


  在结构形式上,中国传统建筑和红木家具密不可分。“梁”和“柱”是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基本元素,柱上架梁就是结构的基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行排列、组合、叠加,便形成了房屋的主体结构。


陈家祠内部房梁结构


  中国古代家具沿袭了建筑的这种结构体系,如大木梁架结构对家具结构的影响十分显著,“柱”和“梁”反映到家具上正是传统家具的主要构成元素:立脚和横撑。其做法和式样完全是仿效建筑的梁柱,如中国木建筑的柱多为圆形,则家具不论桌椅其腿足也常为圆形,即便为了足间横撑的连接,也只是在内部做成方形,而外部轮廓仍给人以圆形的视觉感受,正是所谓的“外圆内方”,可见家具是对建筑最直白忠实的模仿。


中国古代家具沿袭了建筑的结构体系


  此外,中国古建筑圆柱还有侧脚收分的特点,所谓“侧脚”即为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偏移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倾斜。“收分”是指圆柱的上下两面直径不相等,而是由底部向上逐渐收细,这样使木柱既稳定又轻巧,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而家具的腿足也完全效仿了这样的做法,下舒上敛且向内倾斜,给人一种稳定舒展的美感。家具工匠在运用“侧脚”时还把其斜度和家具的式样、体态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从细微之处表现出家具造型的不同气质和神韵。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平衡对称,讲求气势


  再则,在连接形式上,榫卯的接合是中国传统家具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明式的家具中,榫卯结构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榫卯结构的发展渊源已久,同样也是首先出现在建筑中,而后又运用于家具结构的。中国古代家具就是吸取了建筑榫卯技术之精华,又结合自身特点,发展成一套完整发达的体系。不同的部位运用不同形式的榫卯,既符合功能要求,又牢固可靠,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源远流长的时空轴线。 


  古木建筑与明清红木家具形神相通,追求神韵,讲求气势;体现美好意境,对称均匀,构图又错落有致,虚实相间,体现出中国的哲学思想。


  现在,红木珍贵人人皆知,用它做家具不出奇,但用来盖房子还是难以想象,不过,红木家具行业内的还是有一些企业专门承接古木建筑工程(多为佛寺、祠堂、园林建筑等),用红木打造的柱子、栏杆、门窗、斗拱等,庄严大气,一榫一卯都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木文化的精粹,体现出工匠对极致的执着,也让中国红木文化、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得以传承。

 

本文标题: 浅谈红木家具与中国古建筑的“亲密关系”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49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