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寿山石雕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12-17 11:14:40  来源:当代工艺美术  作者:黄剑飞
核心提示:福州寿山石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闻名中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雕刻艺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不断实践、探索,不仅使福州寿山石雕技艺从单一到多样化、从简单到复杂,雕刻艺术也不断发展、提高,而且成就辉煌,名列中国四大名石之首,成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国石瑰宝”。

  福州寿山石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闻名中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雕刻艺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不断实践、探索,不仅使福州寿山石雕技艺从单一到多样化、从简单到复杂,雕刻艺术也不断发展、提高,而且成就辉煌,名列中国四大名石之首,成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国石瑰宝”。“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寿山石雕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化收藏品。


寿山石雕作品


  一、寿山石雕艺术的历史传承


  据考证早在1500多年前南朝时期,福州先人已能用简单的斧凿刀具,在寿山石上雕刻如龙、凤、鸡、羊等动物俑和法器摆件,其雕工粗陋、线条简略。到了宋朝,先人已从简单的佛珠制作发展成雕刻姿态娇美的文、武俑等艺品,技艺较前代亦有所提高。元明时期,文人墨客开始以刀代笔,在印章上讲究起书法、章法与刀法来,篆刻艺术得以风行和发展,并最终成为一门中国独特的艺术。清朝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代,一代宗师杨玉璇精于寿山石人物、动物和兽纽雕刻,能依石取巧,所刻艺品,形神、情趣兼备。而另一位大师周尚均则擅用夸张的手法刻兽钮,形态与众不同,其博古纹饰雕刻之精细更是令人叹服。寿山石雕两大门派开始形成并发展。西门派以善刻印纽、博古、薄意而名重艺坛,如林谦培、林元珠、潘玉茂、林清卿等为世人留下许多难得的珍品。特别是清朝康熙年间,杨璇和周彬尝试在圆雕作品中施加阴刻技法或在印章表面加刻浮雕图案作为装饰,开创了寿山石薄意雕的先河。后“西门派”大师林清卿又将薄意艺术推上新的高峰,成为一代薄意大师,人称“西门清”。他吸收中国画艺术精髓,熔雕、画于一炉,以刀代笔,“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利用石病,反见自然”,开创了独特的艺术境界。时至今日,他的杰出成就,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薄意作品清新隽永,气象万千,至今仍被中外收藏家视为珍品。


  二、寿山石雕艺术的当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给寿山石艺术发展赋予新的生机,寿山石雕创作百花齐放,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精品,培养了一批寿山石雕艺术精英如郭功森、周宝庭、林寿煁、冯久和、林享云、林元康、林发述、陈敬祥等精英。寿山石雕创作题材也一改过去文人士大夫的气息,呈现出勃勃生机,创作出如《长征组雕》《闽西组雕》《稻香千里》《花果写生》《二十八古兽》《海底世界》等作品。


  寿山石雕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著名艺人郭功森运用圆雕、透雕、高浮雕、链雕等技法创作出《九鲤连环卣》,26个环组成的链条环环相扣,堪称精巧绝伦;冯久和雕刻的《福满门》,表现一只肥硕的母猪与18只神态各异的小猪,其乐融融,欢聚一堂,反映农家生活的兴旺发达;冯久和因材施艺,因色取巧,精心雕刻大型寿山石雕《花果篮》,形象逼真,惟妙惟肖,1997年被国家邮电部选为邮票出版;陈敬祥的《求偶鸡》,以农村生活中常见的鸡和鸡笼为素材,硕大的鸡笼顶一只公鸡俯视着笼内探出头翘首呼应的母鸡,笼外群鸡环绕,朴实的题材,凝练的构思,镂空雕刻技法的创新独到,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林发述的《三仙醉酒》,把苞雕和佛教人物造型打造的别有匠心,似醉非醉,如诗如画;林寿煁首创寿山石镶嵌技法,并首次运用浮雕与透雕相结合手法,创作成功《南昌起义纪念馆》;他的另一件作品《稻香千里》,画面简洁、俏色分明,稻浪飘香,富有现代生活气息,尤其稻田的层次与节奏处理得令人拍案叫绝;王则坚的《海的女儿》,全新的艺术视觉给人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原来寿山石也可以这样唯美,这样的使人心灵的感动;林亨云运用圆雕、透雕、镂空雕等技法和正刀、立刀、回转刀等刀具,创作成功《海底世界》,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著名艺人周宝庭集东、西两门艺术流派之长处和各种雕刻技法,创作成功《二十八古兽印钮》,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寿山石雕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寿山石雕刻技法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进步,涌现出一大批雕刻新秀,在传承各种雕刻技艺的同时,运用绘画和雕塑基本功,又创作出了许多题材新颖,充满现代气息的佳作。如陈礼忠,技艺高、创新能力强,擅用大型寿山石创作充满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如《春声赋》《荷塘清趣》《志在千里》等佳作,备受称赞,作品分别入选上海世博会、国家博物馆及世界最高艺术殿堂——法国巴黎文化中心展出,影响极大;又如女艺人黄丽娟,常用普通的寿山石,运用造型艺术,创作各种人物作品,形象生动有趣,风格独特,备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再如黄功耕等人,充分利用寿山石天然色泽,采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高浮雕等技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首次在大型寿山石印章上雕刻景物和革命历史题材《古田会议会址》,被中央党史研究室收藏;另如微雕艺术大师许通海,运用高超的微雕技艺,先后创作寿山石微雕《毛泽东选集》1-4卷及香港、澳门基本法条文共100多万字,分别被毛泽东纪念堂和新代社收藏,为寿山石雕刻艺术锦上添花。


  如今,寿山石雕凭借其自身的丽质天成和独特的雕刻技艺及艺术特征,已经成为国内外鉴赏家、收藏家评赏的中华瑰宝。寿山石雕艺术工作者们在发扬各自寿山石雕艺术风格的同时,继续大胆探索,进一步推陈出新,把各派的雕刻技法、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同时将西方造型艺术和设计理念运用到传统的寿山石雕艺术中,使福州寿山石雕刻艺术焕发出无限生机。


  但是,由于近年来寿山石雕刻艺术风靡海内外,寿山石市场价格呈不断上升趋势,寿山石热有增无减。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寿山石生产队伍盲目扩大,许多以出售为目的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寿山石雕刻技术的培训,或者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学习就开始拿起刻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这些急功近利的人,只求数量,不重质量。许多珍贵的寿山石资源在他们的粗制滥造下被白白糟蹋,给原本就已经十分紧缺的寿山石原材料造成严重的浪费,留下的只是一批批低劣的工艺品,所谓的“地摊货”。


  三、寿山石雕艺术的未来展望


  (一)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常言道“艺术贵在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必须走向没落。郭功森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传统的寿山石雕与现代美术融合”的思想。寿山石雕艺术的创新,不仅是对传统经典的继承,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才艺展现的行为。


  艺术并不是闭门造车,它从一产生发展到至今,始终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寿山石雕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寿山石雕刻艺人必须在保持寿山石文化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社会,融入整个艺术体系中。艺人们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要加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仅要师承传统技艺,还要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吸收各门派技艺精华,加以融会贯通,从而促进寿山石艺术的发展。寿山石雕行业还应当经常举办展览会和各种比赛,为年轻一代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和交流艺术的广阔舞台。


寿山石雕


  (二)师承与教育相结合


  寿山石雕同其他传统工艺一样,也面临着缺乏人才传承的问题。受传统“师承传艺”模式的制约,寿山石雕刻艺术人才培育出现瓶颈,呈现短缺的态势。寿山石雕刻技能作为寿山石工艺品的附加价值,由于它蕴含很高的技艺,大多是在家庭内部传承,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承对象和范围,可能导致人才断档,甚至某些绝技失传。另一方面,寿山石雕刻的手艺需要花费几年、几十年的学习,年轻人需要面对长时间枯燥反复的练习,因此,寿山石的传承面临着很难吸引年轻人的尴尬局面,极有可能导致技艺和绝技找不到好的传人。


  寿山石雕刻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靠简单的技艺传授,还必须具有系统性、专业性,这就要求寿山石雕刻工艺在传统的师承传艺方式的同时大力提倡推广学校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从美术院校里毕业了一批工艺人才从事寿山石雕刻艺术,成为当代寿山石雕刻的后起之秀,雕刻水平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


  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雕刻技法,这些都是年轻艺人的宝贵财富,是需要努力去吸收的艺术精华。而扎实的美学理论基础、写生基础也是艺术深华的前提。在教学传艺过程中,教师要教导学生既要秉承中国传统工艺精髓,又要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鼓励推陈出新、构思新颖、风格独特的寿山石创作,培养年轻一代独树一帜、朝气蓬勃的风格,提倡传统与现代时尚并重,去追求充满时代气息的创新,营造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艺术氛围。


  (三)艺术与文化相结合


  寿山石雕艺术品是天然造化与艺人智慧的结晶,融天然美与艺术美于一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鉴赏价值。不仅是寿山石雕艺术行业,对于任何一个艺术创造工作者来说,文化的基础和涵养都很重要。一个作品只有被赋予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才是有生命的。因此,在寿山石雕艺术人才的培养中,年轻艺人不仅要学习精湛的寿山石的雕刻艺术,还要学习寿山石的丰富文化底蕴,真正领悟到寿山石文化的深厚蕴藉,提高寿山石雕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鉴赏价值。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寿山石资源的保护、宣传、加大对寿山石雕刻从业人员的教育、技艺培训、提高工艺质量和人员素质,珍惜石材,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寿山石雕的艺术传承负责。

 
标签: 寿山石雕

本文标题: 细说寿山石雕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55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