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和装饰艺术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12-28 11:36:05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苏南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这些建筑融自然山水为一体,顺应水势,临水而居,因水而动,形成“贴水成街、就水成市”的居住环境,空间布局上往往是河街相邻、前街后河、水陆并行。建筑风格有着简远、疏朗、雅致、清秀的特点。

  苏南主要指苏、锡、常地区,地处长江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润。水量丰沛,河网密布,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吴文化。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营造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鲜明特征。


  苏南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这些建筑融自然山水为一体,顺应水势,临水而居,因水而动,形成“贴水成街、就水成市”的居住环境,空间布局上往往是河街相邻、前街后河、水陆并行。建筑风格有着简远、疏朗、雅致、清秀的特点。


  苏南地区形成历史久远,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到了明清时期,苏南地区人口非常兴旺,农业、商贸比较发达,居民的生活基本富足,文化生活也比较丰富,其中不乏文人雅士,建筑工匠技艺精湛。


苏南传统民居


  普通民居的建筑格局基本上是一到两层,住宅以平面模式展开,这种形式与中国大多数建筑营造形式相似,同时苏南地区的园林建筑形式也影响到民居建筑,在布局上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变化。苏南民居建筑装饰极其丰富,又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门、窗户、墙体、地面、顶饰等各个建筑构件上。


  门的装饰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户主的经济水平。苏南民居建筑的大门具有沉稳内敛的特点:深宅大院之门常为将军门,用大门两扇,佐以抱鼓石,屋主以其上刻有九狮荷叶盘者最为地位显赫,门槛一般高约一米,门上梁枋,有门簪四枚,上悬匾额;普通住宅大门为板门六扇,规模较小者四扇。


  清晚期出现用铅皮包门,民国石库门开始流行于小型住宅,两扇对开大门,门框采用石条,简洁端庄。传统民居每一进均有分隔门,一般面向住宅大门一面的门扇钉水磨方砖,具有防火防盗的功能。


  此外,在门额上刻字也是常见现象,门匾题刻名目内容非常丰富,如“柿园”“乐荫园”“商贤遗泽”等,反映出户主的志趣和追求,体现了苏南地区的社会风俗文化。这种在门匾上题刻的现象,并非苏南建筑装饰所特有,但苏南建筑大门上的题字往往更具文人雅士的诗意特征,门额上的装饰造型都非常简洁,少有徽派建筑上繁密的砖雕,有的门额上仅仅饰以几何形的边框,内龛中甚至无任何装饰物。


  窗户是民居建筑装饰中最为精美、独特的装饰构件,苏南民居窗饰表现手法极为丰富,装饰图案精巧、造型变化多样,制作技法成熟。比起苏北的窗户装饰,苏南的窗户样式更加简洁、明了,却又不乏典雅之风,更多地传承了明代家具那种造型简练、做工精巧、比例匀称的特点。


  窗户上的线条多几何纹样,虽然也有一些窗户上嵌有雕刻,但其装饰手法是一种浅浮雕的形式,题材以花鸟虫鱼等最为多见,与徽州的木雕风格迥异。户外对开型窗户上部如果没有屋檐遮挡,一般都有窗檐,窗檐有直线型和半弧形两种,成梯级挑出,窗檐的两侧上方有配以石灰泥做成的雕花。


  窗户的样式有长窗、半窗、景窗、漏窗等区分。长窗以六扇为一组,从檐下直落地面,替代了整个墙壁,窗门打开,使得室内外更加通透,与自然更加融合。半窗的形式则最为常见,普通民居装饰的半窗多以几何纹样为主,造型简洁,比例匀称,有些做工相当考究,全部由榫卯结合。景窗常见于园林建筑或以园林营造方式呈现的私人大宅院,景窗窗框的形式有方、横长、直长、圆、六角、扇形及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内部常有一个形状各异的取景框。景窗的装饰纹样十分丰富,人物、花草、几何纹样都有出现,尤以几何纹样多见,比如象征主人家冰清玉洁的冰裂纹等。漏窗其实与景窗相似,但出现的位置更加随意,起到通透墙面与内外自然空间的关系,漏窗的纹样是布满整个窗面的,样式也非常丰富,苏南地区尤其以瓦片拼接成各种图案形状为漏窗一大特色,体现了建筑艺匠的创造力。


苏南传统民居


  墙体包括主体建筑墙壁及四周的围墙。围墙又称“院墙”,苏南民居建筑墙面一般都以青砖累砌,有实垒墙和空兜墙区分,有些建筑的下部靠墙角处以石头垒砌,保持干燥及坚固,防止柱脚湿腐蛀蚀。砖块常见以白石灰泥粘接,严丝合缝,形成精致的几何图案。木结构的房屋山墙上还可以显现树立的木柱,与墙面融为一体。墙体外面多以熟石灰加草纸筋粉刷。形成白色,与屋顶的青灰瓦形成灰白两个主色,是苏南建筑的主要色彩。


  另外,苏南民居建筑的屋顶与山墙的交接处,以及山墙前侧与屋檐交接处等地方常用石墨涂刷成黑色,此举主要起到装饰作用,使得顶部与墙壁有一个过渡,更显黑白分明。涂墨是在新粉刷墙壁半干的时候进行,使得墨色渗透到半干的墙壁中,历经风雨不褪色,此法类似西方的湿壁画工艺。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是建在民居两侧可以防火的山墙,这种形式在皖南一带比较多见,苏南地区也时有出现,但并非苏南建筑的典型特征。


  地面的装饰也是苏南建筑装饰中的一个特色,体现了装饰无处不在,又独具匠心,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特点。地面的装饰是通过地面的铺设来完成的,一般以石块、青砖、鹅卵石等为材料,在地面拼出各种几何图案或者自然纹样,样式各异,符合功能的需要,表面或粗糙或平整光滑。室内与室外常常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


  顶饰主要包括屋脊和瓦当两个部分的装饰。屋脊具有稳定房屋结构、增强房屋美感的作用,名居建筑都要对屋脊进行必要的装饰。屋脊中间多有小龕,其装饰是整个屋脊的重点部分,多以灰泥塑成主题形象,内容包括福禄寿喜、八仙过海的器具、牡丹、莲花、蔓草、云纹等图形,其中花草图案兼配以屋脊两端;其端部多以雉尾上翘,也有两端配龙头,寓意吉祥;屋檐上最下一块瓦是瓦当,瓦当起着保护屋椽、保持瓦垄整洁等作用,瓦当上常见有各种动植物纹、云纹和文字纹等。


  苏南民居建筑装饰题材非常广泛,有常见的蝙蝠、喜鹊、龙、凤凰等动物图案,也有莲花、葡萄、牡丹等植物图案,有各种几何纹样、有人物和器物造型等,这些题材寓意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表达人们对幸福、欢乐、喜庆的向往。


  人物类题材在苏南民间建筑中发现得并不多,多出现在屋脊中龛中福禄寿造型、门的裙板,以及石头围栏上。八仙在中国古建筑装饰中随处可见,是指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位仙人,在民间常以“八仙”作为祝寿的题材。


  动物类有包括传说中的“四大灵物”即麟、凤、龟、龙,“龙生九子”的传说凤凰,凤凰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始的象征,其装饰形象常与牡丹结合,具有富贵之意,象征夫妻恩爱,幸福和谐。图腾符号“鱼”,鱼的繁殖力强,是人们生育崇拜的祝福,有儿孙满堂的象征作用,与龙的图案结合具有鱼跃龙门、功成名就、福禄俱得的象征,鱼还和“余”谐音,有多福多财多寿之意。另外还有仙鹤,古代鹤的图案用于官服,意为一品官,是权力的象征。


苏南传统民居


  植物类主要是一些花草,常与昆虫、鱼鸟相配,作各种造型。常见的植物有象征富贵的牡丹、寓意圣洁的莲花、荷花等。


  器物类包括笔纸墨砚、如意花瓶、棋琴书画、铜钱古币等。


  文字类以福、禄、寿、喜为主。例如寿字取古代篆书寿字的字头部分,作对称与美化加工,演变成百寿图,还有各种圆形状的团寿。寿字与蝙蝠、古钱币相结合,寓意福寿双全。寿字与刑字纹结合,寓意万寿无疆。再如四喜纹,《四喜》源于杜甫的一首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通过对文字不同方式的装饰改变,表达丰富的内涵,寄托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几何纹样是苏南民居建筑装饰中最为普遍的装饰纹样,它常出现在门窗地面等装饰构件上,几何纹样的装饰造型变化丰富,构思巧妙,极尽建筑艺匠们的创造力,将名居建筑装饰中的几何纹样的变化发展到了极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苏南传统民居装饰艺术形式与当地的园林建筑装饰相互交融,有些宅院就以园林建筑的形式呈现,其格调带动了民居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及其装饰技艺,它们都遵循着顺应自然环境气候、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准则。而道德伦理观念始终深刻影响和制约着民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现在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的各个方面。


  总体而言,苏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顺应自然环境,装饰手法细腻、雅致,具有艺术感和生活化,并遵循着一定的文化背景,符合道德伦理的社会风俗和价值观念,寓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装饰题材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


 

本文标题: 苏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和装饰艺术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56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