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传统建筑背后隐含的四大文化圈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12-31 14:09:16  来源:解放日报
核心提示: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相关部门,对上海郊区千余处乡村建筑进行梳理,形成调研成果《上海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元素普查和提炼研究》。研究认为,上海郊区传统建筑,主要受四个文化微区域背景影响,即冈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兴文化圈、沙岛文化圈。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相关部门,对上海郊区千余处乡村建筑进行梳理,形成调研成果《上海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元素普查和提炼研究》。研究认为,上海郊区传统建筑,主要受四个文化微区域背景影响,即冈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兴文化圈、沙岛文化圈。


  冈身松江文化圈


  上海最“古”江南水乡宅院


  所谓“冈身”,是指上海一条古海岸线:沿嘉定外冈、嘉定南翔、闵行马桥、奉贤柘林一直到金山漕泾。早在六七千年前,在长江和海水交互作用下,如今上海地区的西部就出现这条“冈身”线。“冈身”以西是上海最早成陆地区,属于太湖平原一部分,孕育了辉煌的上海古文明;“冈身”以东以前多为大海,汉唐以后逐步成陆,形成现在的市区和浦东。


  以“冈身”为重要标志物,冈身松江文化圈成型,即现在的松江、青浦、金山、闵行的浦西部分。这片区域受黄浦江及其支流影响,地势低洼、分区明显,适宜农业但易受水灾。在建制上,这片区域和松江府关系紧密,地理环境、物产经济与太湖水域的水乡很相似。这些特点对这片区域的村镇体系、建筑格局等都有决定性影响。处于该文化圈内的传统建筑,在布局、仪门、梁架、木雕等方面都受到苏式民居影响,具有江南水乡集镇市街与宅院的共性特征。空间上,无论多小的用地都有向内的庭院作为中心,向内开敞、向外封闭,金山张堰政安弄的“走马楼”就是一例。此外,区域内传统建筑的木雕位置、性质也和苏州民居几乎一致。


  这片区域港汊纵横,以自耕农和手工业结合的家庭经济为主,乡土民居“四落厍”在建造和使用上以核心家庭为基本单位,形式上和浙北平湖一带趋于一致,目前主要分布在金山、松江浦南地区。


上海传统建筑


  淞北平江文化圈


  “内有乾坤”体现士绅文化


  淞北平江文化圈主要以吴淞江以北的嘉定、宝山为主,历史上曾归属苏州平江府管辖,处于姑苏文化边缘地区。


  历史上的嘉定、宝山地区,教化传统风气浓郁,士绅文化突出,这点从嘉定孔庙可略见一二。嘉定孔庙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整的孔庙之一,有“吴中第一”之称。明清时期,区域内有大量关于士绅为本地百姓争取利益的记载。这种士绅文化影响了该区域的建筑审美取向。简洁、敦实、含蓄、“内有乾坤”是士绅宅院的文化特点。宝山、嘉定的典型民居有不少是大开间宅院,虽外立面朴实简洁,但内院进深达数进,每进院落均设仪门。嘉定地区沿用传统苏式仪门较多,宝山则多采用墙门。仪门之上石雕、砖雕精美,多为书香礼仪等文化主题,艺术价值高。


  嘉定、宝山地区的传统建筑,部分堂屋正厅步柱不落地,用短柱代替,短柱端部雕有花篮,称为“花篮柱”,这种厅也叫“花篮厅”。这样既显得高敞,又增添装饰性,兼具实用和美观。如今,嘉定娄塘地区敦谊堂就设有花篮厅。



  沿海新兴文化圈


  中西合璧杂糅各地建筑元素


  沿海新兴文化圈处于黄浦江以东、以南区域,主要包括浦东、奉贤和闵行浦东部分,属海岸线逐步淤积外拓地区。该区域历史上以盐业、渔业为主,形成颇具特色的地域经济,近代以来因航运商贸经济发展,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南宋乾道海塘的修筑,奠定了浦东主要城镇的地理位置,如川沙、祝桥、南汇、大团和奉城等均分布在这一海岸线上。为了管理沿海岸线分布的大量盐场,产生了新的专业机构“团和灶”,新场、大团、六灶等地名由此而来。上海沿海岸线的村镇传统建筑,整体以泛江南区域的水乡民居风格为主体,但因成陆较晚,基于自身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成因,形成沿海岸线的街巷、院落特征,即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杂糅各地建筑元素。如浦东的高桥、川沙等地,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中西合璧。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特色老建筑“仰贤堂”就是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


  由于受不同历史成因及水网分布影响,沿海岸线村镇空间分布呈不同模式:有古代因军事用途建造的卫所城镇,十字主街构成街巷主体格局,如川沙、奉城;有民居沿弯曲河道两岸分布,空间肌理自然舒展的带状集镇,如青村、高桥、庄行;也有街巷布局沿河道一字排开,形成自由布局的线形村落。



  沙岛文化圈


  每栋农宅都自建“护城河”


  沙岛文化圈以崇明为主,为典型的沙洲岛屿地貌。在上海长江大桥通车前,崇明岛对外交通皆为水路,独特的地理条件让崇明农村房屋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最有特色的当属宅沟。


  崇明在发展过程中广筑官坝,稳固土地,避免水文灾害。除水利作用,对于曾受倭寇袭扰的崇明而言,开挖河沟、高筑土坝,能起到类似护城河的作用。崇明百姓还发现,宅沟除了能提供安全保障,宅沟里的水还可用于救援失火,宅沟里还可进行鱼、鸭养殖。在崇明农村地区,传统民居边多有宅沟。经济宽裕的人家,宅子四周四条宅沟环绕。


  研究认为,上海乡村地区的传统建筑离不开江南文化底蕴,上海自身具有包容性的海派文化也对传统建筑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次调研成果,可为上海乡土建筑风貌传承、乡村建筑设计创新等提供文化支撑。

 

本文标题: 上海郊区传统建筑背后隐含的四大文化圈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56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