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古代冬至是很大的节日,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在这一天举行祭天大典。以体现古人敬天尊祖、尊重自然的情怀,表达了为天下苍生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
古代冬至怎么过?
在3000多年前,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打算寻找一块合适的“宝地”建设都城。后来,据《尚书·洛诰》记载,周公到达洛阳“朝至于洛师”,用“土圭测景”法,即“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和“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的方法,确定洛阳就是“土中”(天下之中心),且“惟洛食”(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于是将洛阳定为周王朝的都城(《逸周书·作雒》)。
当周王朝的宗庙、都城等建筑完成之后,周公便制礼作乐,并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这天作为新年开始的“岁首”,来祭祀庆祝,《周礼春官·神仕》上说:“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古人认为冬至这天十分重要,它是天地阳气开始增强的时期,是下一年的开始,是个大吉的日子。自周代到秦末汉初,以“冬至”为“岁首”的习俗始终没有改变,他们在冬至这天一般会举行祭祖、道贺、聚会等活动。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时,才将正月和冬至分开,把农历的一月当作正月,但仍把冬至当作了一个重要节日——“冬至节”。所以说,虽然“冬至”源于周代,但“冬至节”则是在汉代以后才有的,《汉书》上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从汉代开始,每年到了冬至这天,皇帝都要举行一些仪式来庆祝冬至的到来,《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汉武帝)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其后的唐、宋、明、清等朝代,皇帝在冬至祭天的习俗,逐渐制度化,“冬至郊天”成为朝廷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百官在这天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
而官府在这天也要举行称为“贺冬”仪式来庆祝冬至的到来,还要放假三天以示隆重,而官员们则流行相互间的“拜冬”。《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时,商旅不行,关塞军息,各行歇市,亲朋好友相互拜访,以酒食相赠,欢欢乐乐地庆贺冬至的到来。北宋李昉的《太平御览》是记载“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
在民间,古人也要进行一些仪式来祭祀祖先神灵,如在冬至给亡者送寒衣、添土固坟等,同时,他们还会拜祭孔子以行尊师之道。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而《新河县志》也记载说,冬至时人们举行“拜圣寿”的仪式,也就是给孔圣人拜寿。另外,到冬至时,民间还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人们用来记录“入九”后天气阴晴的一个表格,其涂画法是:“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古代的文人们在冬至这天也有活动,他们或写诗作赋迎冬,或结伴冬游以抒怀。比如唐代杜甫就说:“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也说:“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白居易还吟唱出了:“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和“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等诗句……。
到了宋代,苏轼“冬至日独游吉祥寺”,而他的弟弟苏辙在其《冬至日作》一诗中说:“似闻钱重薪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而孩子们在冬至时,则到处传唱着《数九歌》:“一九二九,招唤不出手;……;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古人冬至吃什么?
现在,我国北方的人在冬至时,几乎都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南方的人在冬至时吃的食物就比较庞杂了,如吃汤圆、赤豆粥、羊汤、糍粑、年糕等。
据说吃饺子的习俗,来源自东汉神医张仲景,张仲景为了不让人们冬天冻掉耳朵,于是让人们在羊汤里煮形似“娇耳”的饺子,这样,吃了“娇耳”,自己的耳朵就不冻了。
而在古代,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闽南地区的人们都有吃“甜丸”的习俗。当时的人们用甜丸祭拜过祖先之后,除了吃一部分外,还会拿出一些贴在屋梁、门顶、米缸等处,若是家人不慎碰上它,则预示着好兆头,有团圆丰收之意。后来,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冬至吃汤圆的习俗。
而在南北朝时期,湖南湖北等地的人们,在冬至时有吃赤豆粥的习俗。传说这是因为疫鬼怕红色,所以人们就用红小豆做粥来吃,希望可能祛病免灾;同时,四川和山东滕州一带,有冬至时有吃羊肉、喝羊肉汤的习俗,传说这种习俗起源自汉代,现在这天已经被称作伏九。
另外还有:浙江嘉兴在冬至时吃“桂圆烧蛋”的习俗、安徽合肥有吃冬至面和南瓜饼的习俗;而江苏苏州有吃冬至团,喝冬酿酒的习俗;江西有吃麻糍的习俗、台湾吃糯糕的习俗……,所有这些习俗,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
如今,人们迎接冬至的方式已与古时候,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纵然岁月流转,永远不变的是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和家人的相守相聚,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