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为江苏省苏州市民间传统艺术。苏绣起源于苏州,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苏绣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现改为街道)刺绣最为有名。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绣中的八成产品来自镇湖。
苏绣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又产生了不同的流派,有苏州刺绣、南通仿真绣、无锡精微绣、和扬州刺绣等。
苏州刺绣
苏州刺绣,就是指狭义的“苏绣”,而广义的苏绣是以苏州为集散中心,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手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苏州刺绣是其品种、造型、图案、画稿、针法、绣法、色彩、技艺、装裱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而针法的运用,是构成绣品各种艺术形象的语言。
苏绣的技艺特色,大致可用“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字来概括,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绣品。
苏绣品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日用品。二是欣赏品。
南通仿真绣
南通仿真绣又称“沈绣”,是苏绣的重要分支。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在清末时曾任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总教习,后应邀到江苏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她吸收西洋美术精华,在中国传统苏绣的基础上创立了“仿真绣”。这种绣法创造性地以旋针、虚实针来表现物体的肌理,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彩,完成的作品色调自然柔和、丰富多彩,尽显写实之功。“仿真绣”往往取材于西洋油画中的人物肖像和风景等,而以人物绣最为擅长,其针法变化多端,表现画中人的五官十分传神,体现出高超的技艺。由此之故南通仿真绣又称“美术绣”,南通地区则誉之为“沈绣”。仿真绣是传统刺绣在形式上的创新,它为中国传统刺绣的现代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无锡精微绣
江苏无锡是苏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无锡刺绣又称“精微绣”,据汉代刘向的《说苑》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无锡就已出现刺绣服饰。明代中叶,俞氏创制的堆纱绣因巧夺天工而被选为贡品。清代无锡精微绣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出了“闺阁绣”、“切马鬃绣”、“堆纱绣”、“填色稀铺法”、“乱针绣”等独特的技法。20世纪80年代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双面精微绣”,成为举世公认的优秀艺术品种。
无锡精微绣的艺术特色极为突出,它卷幅微小,造型精巧,绣技精湛,往往能在很小的画面内绣制人物、场景、文字、图案等,呈现出所谓“寸人豆马,蝇足小字”的奇观。与一般双面绣相比,精微绣的技艺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用料、用色、用线、用针上更加讲究。它要求刺绣艺人不但绣艺高超,而且还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艺人绣制精细局部时,要将一根丝线劈成八十分之一,有时人物头部只有绿豆大小,五官无法用笔墨勾勒,艺人需手眼相通方能绣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锡精微绣与书画紧密结合在一起,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精微绣艺术是中国最早在理论上得到总结的刺绣品种,清代即出现重要的理论著作《绣谱》对之进行论述。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服饰文化和日用装饰文化,深为文人雅士及国内外艺术爱好者、收藏者所珍爱。
扬州刺绣
扬州刺绣是流传于扬州地区的传统工艺,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