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称临安、钱塘,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古塔是一种独特的建筑,传承了历史与文化,每一座古塔都见证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留存至今的古塔建筑有不少,今天我们要来说的是保俶(chù)塔。
保俶塔又名保叔塔、宝石塔、宝所塔、保所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宝石山上,是一处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传统古建筑。据载,于五代后周年间(948年-960年),吴延爽始建之,为九级。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和尚永保师叔,简称“保叔”,募缘十年,进行重修,改为七级。历代曾多次修建,现在的实心塔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样修葺的。1997年更换朽坏塔刹重新修葺,此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
保俶塔的建筑特点
宝塔墩座可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部分:墩座的西部或西北部边缘是从岩石上直接凿出来的,手法粗犷,岩石上清晰可见尖利的凿痕,尤其是在墩座的表面部分。在墩座的西北角甚至还在岩石上雕凿出了三个通往墩座顶部的阶梯。
保俶塔的墩座高约65厘米,其东、南、北这三面都是用长方形的花岗岩石块垒起来的,这些用石块堆成的墩座与西面在岩石上直接凿出来的墩座在那三个阶梯的南部和北面的西角衔接在一起,使旧建筑的基座与宝塔的墩座合二为一。
在由这两点所限定的一个区域内和保俶塔的基础部分显示在墩座边缘内侧有一个略微凸起,高约8厘米的平台。这个凸起平台的轮廓与旧墩座的边缘直线融为一体,形成一条不间断的曲线。
它们沿着边缘的曲线展开,相互之间保持着基本相等的距离,其中有两个浅洞在艾术华所拍摄的一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为旧墩座的表面是深褐色的,而那两个浅洞则呈白色。宝塔西边的地面正好跟前述那三个石阶的底部持平,而在宝塔的东边从墩座下到地面却有两段石阶的距离。
保俶塔的塔身是呈八角形的砖砌结构,共分6层,上面还有一个用木结构基座支撑的铁铸塔顶。宝塔第七层顶部有木制的天花板,而且还有粗原木从顶部穿出,以支撑塔顶。为这些原木预留的洞在锥形的塔顶至今仍能够清楚地看到。再上面就是带有五个铁圈的铸铁尖顶。
塔身庞大,而且不能够从内部登上塔顶。如果不计算尖顶的话,塔的高度据估计也达到了40米。塔身底层每一边的宽度是2.65米,除底层外的第二至五层,每一层的外墙都略小于底层的外墙。
保俶塔的传说故事
关于保俶塔的传说故事有很多,至于哪一个传说是真实的,如今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认的是,保俶塔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后人爱护、珍惜。
一、信佛教吴越王钱俶还愿建塔
宋太平兴国元年,吴越王钱俶,听说南唐被宋朝灭了,很惊恐,带着家人到宋朝的朝廷。他生怕一家人被扣留在京城,佛前许愿说如能保其平安归来,则归后定造塔还愿。钱俶到了京城,皇帝对他倒还客气的,给了宅子礼待他,赏赐很丰厚。留他一家人住了两个月,就让他们回杭州了。临走时,皇帝赐了一黄皮书卷,封存得很密实,吩咐他在路上密看。到了路上,钱俶便打开一看,见全是大臣们劝皇帝把钱俶留在京城的奏章。钱俶又是感慨又是惊恐,钱俶回来后,就造塔还愿,感谢佛祖护佑其及全家平安回来。此塔便称“保俶塔”。
二、吴延爽祈求国王平安造宝塔
相传,北宋开宝元年(968),吴越奉宋太祖之召进京,被久留未返,急坏了钱钱弘俶的娘舅、宰相吴延爽,吴延爽便召集大臣们商议,可由于北宋刚消灭掉南唐,吴越国偏安一隅,根本抵御不了势头强劲的大宋国,大臣们生怕一有什么反抗的举动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个个无计可施,最后商议决定做佛事建高塔,以祈求佛祖庇佑国王钱弘俶。不久,国王果真平安归来,吴延爽就在宝石山上建了一座九层的高塔,称此宝塔为“保俶塔”。
在杭州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里,也有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向后人诉说那段过往,值得我们一一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