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海敬表示,处理临夏砖雕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需关注手工艺现代处境,让古老技艺融入当代生活,激发市场,是当下临夏砖雕保护发展面临的最急迫问题。
临夏砖雕集砖瓦材料生产、雕刻技艺传承和建筑艺术表现于一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官方8日发布《甘肃蓝皮书·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年)》指出,临夏砖雕工艺者趋于老龄化现状,带来雕刻手工艺“高危化”“脆弱化”。
“学习砖雕技艺耗时长、体力消耗大、生产效率低。”《蓝皮书》分析原因称,如想成为工艺大师需要耐得住几十年寂寞去研习,加之其从业人员属弱势群体,导致当代年轻人宁愿外出就业而不愿学习手工技艺。
近年来,临夏州官方将临夏砖雕作为百亿元产业重点扶持培育,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出台了促进砖雕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2008年以来,砖雕项目传承人和民间资本进行企业化尝试,将散落在民间的砖雕匠人聚集起来,形成集聚效应。临夏砖雕由个人化转向群体化的经营模式,使得砖雕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快速发展。
目前,临夏州有10多家砖雕生产企业,10多家个体作坊,从业人员上千人。
“临夏砖雕知名度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传承人研发能力弱,创意设计不足,经营理念落后等问题。”海敬坦言,目前,砖雕公司和厂家承接的大多为零散礼品订单,产业化意识还不够明显。而这种“冻结”式的保护模式,只会使传统手工技艺资产与时代脱节,极可能导致砖雕传承的通道越来越窄,社会影响力愈来愈低。
“就手工艺自身来讲,要实现产业化,必须是科技研究、创意设计、管理经营等协同发展。”海敬认为,政府和企业可利用互联网平台,把砖雕和金融、教育、展会等多种模式整合起来,融入生活,逐步形成砖雕保护和产业化展示平台、对接交易平台等,最终形成相互支撑的临夏砖雕产业综合性平台。
同时,政府应建立投融资渠道,增强多方对其产业发展信心,并寻求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政策契合,支持建设砖雕特色村镇、农家乐、体验馆等;在新农村、易地搬迁等规划建设中优先推广应用临夏砖雕;依托非遗保护政策建设砖雕博物馆、产业园及文化研究中心;加大砖雕城市建设,从而扩大销售渠道和规模。
“还需注重塑造砖雕艺术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海敬表示,可借助外来设计团队,为砖雕产业进行全新打造,重塑工艺市场价值,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推动临夏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升级和产业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