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许多尚存的古建筑,它们任凭强震侵袭,仍能屹立不倒,倒是很多现代建筑,动不动就是“楼歪歪”,“楼倒倒”,“楼脆脆”,品质堪忧。那么古建筑为什么这么牛呢!
一、云南鲁甸拖姑清真寺(200多年)
拖姑清真寺始建于1730年,早期呈伊斯兰风格,后来融合了中国古建艺术风格,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它在“8·03”鲁甸地震中相安无事,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平安地度过了5级以上地震20多次。全寺的建筑完全用圆柱和横梁交接而成,榫卯环环相扣。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钉子,十分牢靠。
那么榫卯结构究竟是什么?它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建筑手法,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坚固,省工时,便于维修。
在这次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这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的优势所在,因其柔性的连接,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二、四川马尔康直波八角碉楼(300年左右)
八角碉楼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高43米,楼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向上收分,用石砌筑,主要用于战时通信和防御。该建筑历经3次强震依然矗立,甚至在汶川地震后,连一块石块都没掉落,不过,在经历岁月洗礼,如今碉楼已倾斜2.3米。
可你知道吗?该建筑不用钉不用铆,如塔底层回廊外檐由24根木柱支撑,在静止时下层每根柱负荷120吨,可是柱下石础根本没有巢臼,木柱断面直接平立于石础之上。
那么,八角碉楼不倒的原因在哪?
据专家考证,八角碉楼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碉楼的建筑构造。八角碉楼的楼面铺的是木板,先用大的原木嵌入墙体作为“强筋”,用来增强墙体的稳固性,然后再横向铺上木板,这样将墙体连在一起,使石木结构相互依托。用不规则的石块和水泥砌成的墙体受力不会均匀,可以起到消解地震波的作用;而木质楼面又有极强的韧性,也能消解地震波的力量。同时,八角碉楼墙壁厚近1米,自下而上是锥形结构,本身具有稳定作用,外加几百年的地质沉淀,已形成了较稳定的结构。
八角碉楼可以说是中华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在经历岁月变迁和不可抗力侵袭下,依然守望着那片热土。
三、天津蓟县独乐寺(1000多年)
独乐寺俗称大佛寺,坐落于天津蓟县城西,建于隋唐年间,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大的阁式木结构建筑之一。
独乐寺历经30次强劲的地震,依然焕发着昔日的风采。就拿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为例,蓟县城内房屋倒塌无数,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摇摆,观音像胸部的铁条被拉断,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
独乐寺不倒的奥秘就在于独乐寺的斗拱结构建筑。古代斗拱结构是受力非常合理的木结构,那是匠人非常有智慧的发明之一。
独乐寺观音阁全部采用了复杂的斗拱结构,由上万个榫卯相互咬合,把数以千计的梁、枋、柱、檩、椽构造成一个严实的整体。仅接榫部位的斗拱,就因位置、功能、作用的不同,多达24种。斗拱在整个建筑中是最结实的部分,它相当于现代抗震的圈梁,又具有柔性,斗拱之间的榫铆能够变形,吸收很多能量,因而抗震。
四、山西应县木塔(958年)
位于山西应县佛宫寺内的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一路走来,应县木塔遭受强地震袭击可说是无计其数,仅烈度在5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依然完好。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众多古建专家针对应县木塔不倒之谜展开探索和研究。他们发现,木塔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抗震能力,归因于其独特的木结构设计。
木塔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松木和榆木建造,而且构架中所有的关节点都是榫卯结合,具有一定的柔性;木塔从外表看是五层六檐,但每层都设有一暗层,明五暗四,实际是九层,明层通过柱、斗拱、梁枋的连接形成一个柔性层,各暗层则在内柱之间和内外角柱之间加设多种斜撑梁,加强了塔的结构刚度。这样刚柔并济,能有效抵御地震和炮弹的破坏力。
五、四川平武县报恩寺(554年)
平武报恩寺位于平武县境内,占地2.7万平方米,建于明·天顺四年。该寺地处我国南北地震带中部的松潘、龙门山地震带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报恩寺广场成了平武县城居民的临时避难所。
几百年来,报恩寺历经数次大地震。在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面前,该寺木构造脱榫,墙体开裂,但没倒塌,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报恩寺不倒是因为当初匠人在结构的设计上,采取了许多独特的处理手法。首先,地基坚实,地基内部全用灰土、沙石夯筑,隔震效果十分明显。除此之外,报恩寺多为重檐歇山式建筑,这些建筑使用大量成组斗拱,不仅使建筑物更显宏伟壮丽,更重要的是它能承托房梁,支撑屋檐,巧妙地把报恩寺建筑物的柱、梁等各部分连接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进而大大增强了抗震能力。
地震面前,古建筑经历了岁月变迁,愈加巍峨,仿佛在向我们昭示古代匠人的抗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