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熙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一村。从熙公祠在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为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所建。兴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绪九年(1884),历时十四年。祠堂琳琅满目的金漆木雕和彩绘描金漆画将它装点得如此富丽堂皇,那出神入化的镂空石雕更令人叹为观止,它是晚清潮汕民间建筑的瑰宝。
潮州俗语有“砂陇祠堂,下美沈厝”,就是说它极品建筑之精美,它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道光十四年,17岁的金砂人陈旭年出洋至马来谋生,后结识当地贵族,经商致富;同治九年,其归梓在乡兴建资政第三壁连,至光绪九年落成,主座从熙公祠,砂陇祠堂即指此。该祠之构架装饰,为当时精工,以门楼壁肚四幅青石挂屏冠绝,分别为:百鸟朝凰、鱼虫花鸟、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相传一条牛索激死三个老师傅,说的就是这里,精致绝伦程度可见一斑——透雕镂空石雕,线条流畅人物虫鱼飞鸟灵动传神达到形神兼备恰到好处。在破四旧当年,幸好乡人用泥巴糊住贴大字报毛主席语录,今天才能一睹芳容。神龛、门扇、匾额已销毁迨尽。时迁月移,任凭后辈瞻仰潮汕先贤,不免悲思。
从熙公祠是一座典型的府第式祠堂。祠堂正面一对高约3米的青色卷毛石狮分列两旁,两狮相视,雄狮戏球、雌狮抚子,形态逼真,给人以亲切可爱的感觉,充分展现潮汕石狮的工艺特点和风格。从熙公祠的整个凹斗门楼全部用石材构筑而成,墙壁是整块石板的,柱和梁、地面铺设均是石头,装饰的东西也是石头的,它虽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给人的感觉依然美丽壮观,石材润滑如故。门楼为三门式,正门两则置一对深灰色的石鼓,造型极为精美。两边二根精致的柿花鸡心线四棱檐柱,以花篮为主柱础,石柱的四条垂线经艺术加工在四个方角的每条角线上再凿上二条垂线,形成石柱体四角十二条凸线和八条凹线,且里外磨得光滑如镜。据说雕刻这对石柱就花费了十年功夫。柱上横梁悬有剔透玲珑、刻工细腻的倒挂石花篮,这对石花篮被编入
尤其是挂屏中牧童手中拉着的牛绳和渔夫手中的网绳,都采用出神入化的镂空手法,立体逼真。牛绳仅10厘米长,但绳纹清晰、弯曲自如;渔网网目有张有弛,折纹疏密自然。其刻工之精细,令世人叹为观止,堪称绝世之作。潮汕流传的典故“一条石牛绳气死三个打石师傅”就出于此,可见其技术难度之高。国家文物部门曾计划把整个凹斗门楼拆下运往北京,作为珍贵文物陈列,但因整个门楼建筑结构严谨,铆隼相连,石雕精细易碎,拆卸难度太大,结果只好在檐下凿下一小件。
从熙公祠建筑艺术成就集清末潮式建筑营造石雕、木雕、灰塑、嵌瓷、金漆画、彩绘之大成。石雕水平代表当时整个潮汕石雕最高成就。从熙公祠的主人陈旭年对建造祠堂的工艺水平要求甚高,一心要把装饰艺术品搞得遐迩驰名,他不惜耗费巨资,不计成本,不限时日,只求标新立异,把匠师们各自的技艺充分地发挥出来。
走进从熙公祠,宽阔的天井最引人注目的是凸现在天井中间的精美拜亭,上面浓妆艳彩的飞檐嵌瓷。拜亭采用内、外四柱,八柱落地,九桁式双狮双凤驮斗的建筑风格,梁柱上装饰了许多木雕精品,狮子、飞鸟、鱼虾、螃蟹等密布梁架上面,从每个角度欣赏都是精美悦目的。正堂是公祠显示其技艺的地方,从熙公祠的正堂采用六柱落地、十五桁式,中槽为“三载五木爪,五脏内十块花坯”抬梁式梁架,梁载彩绘全部采用五彩和红、黑漆画描金漆画,载下镶嵌着琳琅满目的金漆木雕。它选材广泛,大量采用珍禽瑞兽,花果虫鱼等,其构件之多,雕饰之丰富,装潢之瑰丽实属罕见,呈现出一派生机活泼景象,传递着主人的生活情趣和美好追求。这些木雕作品经过匠师们运用浮雕、圆雕、镂空通雕等艺术手法,刻划得惟妙惟肖,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木雕艺术与我国著名浙江东阳木雕相比,更为精细、华丽,在国内国际都是独树一帜的。正堂地面上全部铺着磨得光滑如镜的大理石,这在当时是非常豪华的。
从熙公祠可以说是集泥、木、石、嵌瓷工艺之大成,是一座独特的民间雕刻艺术展览馆,是一部潮汕民间艺人用石头和木头雕刻出来的动人诗篇!1997年6月间,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省文管委员、广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麦英豪;《世界建筑》杂志原主编、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等一行,在有关部门的陪同下,同一天内二次驱车考察了从熙公祠。专家们认为:从熙公祠的建筑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与皇家建筑艺术的区别,在于体现民间艺人的更宽广的想象力和更自由、更精细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们认为这座古建筑应列入国宝级文物加以保护。据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考证,至今海内外保存有四座陈家祠,新加坡、台湾、广州和潮州金砂乡,它们都以石雕、木雕精美著称。然而,从熙公祠可算上乘之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