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独特语言——斗拱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2-12 10:47:49  来源:凝固的历史  作者:房厚泽
核心提示: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构件,它密布于屋檐和平座回廊下面,造型别致,一层一层地向外挑出,有的还用青绿色的油彩装饰。可以说,斗拱是中国建筑最精巧、最华丽的部分,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来看,它都足以代表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和精神。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构件,它密布于屋檐和平座回廊下面,造型别致,一层一层地向外挑出,有的还用青绿色的油彩装饰。可以说,斗拱是中国建筑最精巧、最华丽的部分,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来看,它都足以代表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和精神。


古建筑斗拱


  斗拱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论语·公冶长》中就曾提到“山节藻棁”。这里的“节”即指斗拱,“藻”是水草纹,“棁”是梁上立着的短柱。“山节藻棁”的意思就是累叠如山一样的斗拱和绘有水草纹的短柱。可见,早在春秋时期,斗拱便已出现且累叠如“山”了,已经脱离了雏形的简单状态。和许多装饰性构件一样,斗拱最初是由于木结构建筑的实际需要才诞生的,它其实是柱子与梁架之间的过渡构件,主要作用就是扩大梁枋和柱头的接触面,从而加强梁架与柱头的联系,以承托中国建筑那高大厚重、出檐深远的屋顶。要把斗拱的功能介绍清楚,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较来看,斗拱应该类似于今天载重汽车上的钢板弹簧。钢板弹簧的作用,概括来说,就是在车身与车轮之间建立起一种“弹性联系”。而斗拱的作用,则是在建筑的梁和柱之间建立起这种“弹性联系”。也就是说,有斗拱的房屋,其屋盖的荷重并不是直接由大梁落到柱子上,而是通过斗拱传到柱子上。那斗形的木块与肘形的曲木在柱头上层层叠加,在梁柱与屋檐之间搭起繁密有力的“骨架”,把立柱强大的托力逐层向上传递、扩散,布满上面每一个需要支撑的点,从而承受着屋檐与平座回廊的重量。


  尽管斗拱起源很早,但与希腊柱式相比,斗拱算是晚熟的建筑语言,一直到盛唐才基本走向成熟。由于唐代建筑房基低矮、木柱粗短、屋顶平缓,硕大的斗拱占据了建筑最显眼的位置,把建筑结构的“筋骨”毫无遮拦地展露出来,木材的潜能被发挥到了极致。例如建于唐朝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距今已千余年,它上覆单檐庑殿顶,檐下的斗拱、双层拱、双层昂共挑出2米多,若加上椽头瓦件,出檐竟深达3米左右,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挑檐最远的。唐代的斗拱古朴、雄浑、率真,近似于希腊早期的多立克柱式的风格。


飞檐斗拱


  后来,我们的祖先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传统习惯。这种改变很快反映在建筑上,使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的柱身加高了,斗拱也不再像唐代那么雄壮有力,柱间的斗拱数量也逐渐增加。到了宋代,斗拱逐渐变得舒朗,开始像希腊中期爱奥尼柱式那样走向装饰化。或者说,这时的斗拱,其装饰意义已经超过它的功能意义了。


  举例来说,河北省正定县的隆兴寺摩尼殿,是一座宋代建造的木结构大殿。整个大殿的上下内外共有斗拱达127朵,其中大多数又施以450的斜拱,其构造之复杂令人眼花缭乱。


  元代以后,斗拱直接承托屋顶的功能被挑檐檩代替,它的原始作用消失,完全演变为屋檐下的一条装饰带,密密丛丛,繁缛艳丽。原本无意于雕饰的斗拱,成了像希腊后期科林斯柱式一样的纯装饰性的“图案”。


斗拱


  如果说希腊柱式是西方建筑的“语言”,那么斗拱无疑就是中国建筑的“语言”。在中国建筑这部华美乐章中,屋顶和斗拱堪称其中最优美的两段旋律。

 

本文标题: 中国建筑的独特语言——斗拱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71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