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经过神速建设,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先后交付使用。众所周知,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名字均有含义,在八卦中,火属于离卦,雷属于震卦,都是镇压并克制邪恶的力量。
雷神崇拜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很多民族崇拜“迅雷疾电之神”。中国的“雷神”形象的起源与流传如何,在艺术作品中又是何种面目?
中国的雷神信仰起源于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古代神话中,雷神作为一种自然神,形象也多种多样。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墓道西壁壁画中的雷神
依《山海经》所言,最早的雷神是“龙身人头”。《说文》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恰能从中窥见到雷电的影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丰富,半人半兽形的雷神形象逐渐代替了“龙蛇形”的雷神,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造型艺术中。
东汉王充的《论衡·雷虚篇》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文字的描述与如今所见汉画像石中雷神的造型如出一辙。
在敦煌壁画中,汉魏以来中国传统的道仙思想和表现技法与佛教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雷神的形象也大量出现在敦煌莫高窟各个时期佛教题材的壁画中。
山西太原娄叡墓壁画中的“雷公”
雷神不仅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还出现在北朝皇室贵族的大墓中。不同于东汉时右手持椎、左手执连鼓的力士形貌的雷公图像,在山西博物院所藏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中,墓道西壁画第一层上绘画“雷神”,该形象左爪持一“锤子”形法器,四周十三面连鼓呈环状围绕在雷公身体的周围,形成匀称的圆轮形状构图,雷公位于圆轮的中心,形象更为突出,举手投足都敲踏在不同的鼓面上,令人感到连鼓在雷公暴怒的敲踏之下不停地旋转,发出连续的惊人的轰鸣。
据山西博物院研究员渠传福的研究,九原岗壁画中的雷公图像,动作与道具为汉代制度,其形则不似猕猴,一如其它畏兽。北朝雷公形象的变化,正说明此时期的神怪,不仅在内容上混合,而且角色图像上亦在中西杂糅,形成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新模式。
同为山西博物院所藏的北齐娄叡墓室壁画也绘类似造型的雷神。娄叡葬于北齐武平元年(570),雷公壁画位于墓室顶部东壁十二辰之下,与青龙图像绘在一起。虽然壁画残缺了一部分,但剩余部分仍然能清楚地看见十面雷鼓环绕之中的雷公,面相威猛,赤唇环眼,身躯赤裸而肌肉凸强,垂乳大腹,臂肘及腿膝后侧都有毛羽飞扬。爪子和脚趾持有类似锤子的“法器”。
山西芮城永乐宫《朝元图》中的雷神
在中国,雷神的形象不断演变。面相威猛、赤唇环眼的雷神形象在唐以后逐渐消失。元代永乐宫壁画中所画雷神虽仍为“大首鬼形”或“力士之容”,但已经穿上朝服。不过手持雷鼓依旧是他的标志,将鼓和雷神联系,不仅是因为雷声与鼓声相近,还和鼓的神圣性有关。自古以来,鼓便是通天的神器,主要为祭祀所用;而雷也被视为是天地之鼓,雷鼓是用来祭祀天神的。
随着道教的发展,雷神的形象也变为猴脸、尖嘴,雷神也逐渐体系化。道教中级别最高的雷神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那么雷神为何人?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闻仲最后被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但也有认为这一尊神为轩辕黄帝,早在北宋时期就已有了“轩辕氏得道,升天为雷神,号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典籍中,还有雷神是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之说。但无论他的形象如何之变,雷神都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