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中的概念设计思想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2-23 11:49:52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从传统建筑中找出能够融入现代建筑的优点,使得现代建筑能够将传统建筑结构的优点运用到工程设计中,依据现代社会建筑的工程设计,通过传统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体系、体型、梁架、柱架等方面的构造进行了分析,探析其中的概念设计思想。

  从传统建筑中找出能够融入现代建筑的优点,使得现代建筑能够将传统建筑结构的优点运用到工程设计中,依据现代社会建筑的工程设计,通过传统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体系、体型、梁架、柱架等方面的构造进行了分析,探析其中的概念设计思想。


  1、建筑体型


  在建筑的概念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确定建筑的整体结构方案,并且在结构方案中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建筑的外形构造,建筑的抗震能力及坚固耐用程度与建筑的外形构造有着直接的关系,通常来说,建筑体型是否均匀、是否对称、是否规则等都会给建筑的抗震性能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说建筑的体型过于不均匀,不对称,不规则,那么建筑自身结构的抗震能力,必然会在地震中受到破坏,从而增大建筑发生倒塌的几率。


木结构建筑


  目前的木结构古建筑从平面上的布局来看,大多数都采用的是六边形、八边形、矩形、方形以及圆形来作为建筑中的较为对称的几何结构,并且都极为均匀、对称。一般矩形的房屋长宽之比都不会超过2,这样就极大的防止了建筑由于过长的原因而受到地震的大面积影响,减少了建筑在地震中的扭转力;八边形、六边形等建筑平面绝大多数都是多轴向对称的,由于其结构的原因,其自身能够较好的抵抗来自任何一个力面的阵地影响,拥有更好的抗震能力。


  同时,较为稳定的建筑结构还能够极大的减少受到的风压影响,可以使得木结构建筑在抗震能力强的同时还能抵抗较大的风力。木结构古建筑中的抗侧力构件主要指的是柱子,因此,柱网的布置也就决定了整个结构体系的抗侧刚度的分布.


  2、结构体系


  建筑的结构体系对于整个建筑的力学结构影响极大,建筑结构体系必须要有极高的荷载、抗拉能力,尤其需要具有的就是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我国的传统木结构建筑通常来说所运用的结构体系与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是相差无几的,都是通过柱体和枋并良好的运用榫卯结合技术使得整个建筑各个部分都能够较为稳定的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建筑结构拥有了多层减震、抗震的结构体系,其中的关键部分就是建筑的柱体脚与柱体的基石这两者之间的连接层、辅助层以及榫卯所构造的结构。


木结构建筑


  柱子是浮搁平置于础石之上的,连接特性类似于铰接,而现代结构中的连接方式为刚接.结构的竖向力由柱子传递给基础,然后分散到地基之上,如果说现代结构中柱与基础连接的刚性节点是依靠“抗”来承受水平荷载的话,那么木结构则是“抗”与“放”的结合。


  在风荷载及较小的地震作用下,结构利用柱与础石之间的摩擦力来抵抗水平荷载,但当水平荷载超过础石所能提供的摩擦力的时候,柱就开始在础石表面滑动,使结构底部剪力始终保持为常数――柱与础石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有效地减小了地震的影响,达到了隔震的效果.殿堂式建筑中的铺作层是由安置在额枋或柱头之上并由梁枋纵横相连的多组斗棋组成的.


  3、承重木构架的构造措施


  古建筑的承重体系是由柱子和额枋通过榫卯连接而成的柱架系统以及由梁袱层层相叠而成的抬梁式梁架系统组成的.柱架中的柱子不但外观形式上做了形式优美的卷杀处理,而且还有生起和侧脚等特殊做法,这些做法具有的很强结构意义。


  古建筑物的正立面上,每个开间的柱高并不相同,而是自当心间的平柱向两侧的角柱逐渐增高,这就是柱的“生起”。《法式》对用柱之制的描述:“凡用柱之制,至角则随间数生起角柱。”又对生起的尺寸做了具体规定:“三闻生起二寸,五间生起四寸,七间生起六寸,九间生起八寸,十一间生起一尺,十三间生起一尺二寸”。


木结构建筑


  角柱“生起”只在殿堂式建筑中使用,不但造就了这种形制地位最高的古建筑从心间到尽间曲面上扬的优美的弧形立面效果,而且具有深刻的力学及结构意义。


  梁架系统:历史资料记载的最大跨度的梁袱为十椽袱,若用单梁直接承受上部屋盖重荷,则梁的截面高度要120份高,转换成现在的尺寸单位为2m以上,如此粗大的木材很难找到.叠梁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综上,古代建筑中的结构设计观念能够良好的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能够使得现代建筑拥有更为良好的结构特性。

 

本文标题: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中的概念设计思想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73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