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东门大街38号。
淮安府衙与其南面的总督漕运公署、镇淮楼、山阳县衙首尾相连,居古城中轴线,总长度约1千米左右,占地近2万平方米。衙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而建,大门对面有七丈长的照壁一座,大门后有仪门,两侧各有牌坊一座,名日“表海明邦”、“长淮重镇”。中为大门、仪门和大堂、二堂,大堂面前两侧为六科书吏房,东为吏、礼、户科,西为兵、刑、工科。大堂、二堂之间有“三槐台”,二堂后为官宅上房,再后为“镇淮堂”。
仪门
所谓仪门,也就是礼仪之门。在封建时代,当新官上任、上级官员来访时,必要到仪门正门前下轿,由等待的官员迎入仪门。当遇到祭祀大典,喜庆活动,皇帝颁发大典的时候,仪门也是要大开的。进入仪门有严格的规定,上级官员走中间的正门,左、右两侧叫生死门,府内工作人员走生门,囚犯走死门。大家请看,在仪门两边有两块碑,东边这块是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西边是当年清代淮安府衙仪门前的一块清光绪年间的告示碑,请看碑文上的“钦加三品衔补用道江南淮安府正堂”几个字,当年的淮安府衙是个三品级的行政单位。
戒石坊
戒石坊,是淮安府衙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皇帝赐给府衙作为官场箴规用以警诫官员的,它南面题写的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所撰的“公生明”三个大字,它的意思是说,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
在戒石坊的前方就是淮安府衙大堂,在大堂的南面有东、西两排房屋并列而建,这就是淮安府的六科,它是按古时左文右武的习俗,东侧为吏、户、礼三科,西侧为兵、刑、工三科,对应中央六部,是淮安府衙内的法定机构,也是知府办事的主要场所。
大堂
大堂,占地500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府衙大堂,进入大堂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皇帝钦赐、宋代思想家朱熹撰写的“忠爱”二字的匾额,它的意思是忠于皇帝,爱护子民。这里便是当年淮安知府升堂办案,颁布大典的地方。在大堂前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楹联写明了官和民的辩证关系。在大堂内还有一副红色的楹联:“到盛怒时稍缓须臾,俟心气和平省却无穷苦恼;处极难事静思原委,等精神专注自然有个权衡。”它的意思是说在生气的时候,不要急着发脾气,等心平气和以后,自然可以省去许多因冲动而产生的烦恼;当处理难事的时候,要想清楚产生问题的原因,等你的精神集中以后,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副楹联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三思而后行”的意思非常相近。大家请看,在这里有一个巨大的石础,外面的走廊上也是,它是明代淮安府大堂的石础。在清代咸丰年间的时候,大堂发生过一次火灾,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堂是在原有基础上重修的,重修的时候,当时的淮安府知府还在大堂的中梁上留下了他的墨宝,大家请看,“咸丰十一年岁次辛酉仲春月谷旦,代理江南淮安府陶金诒重修”。
二堂
二堂,是审理一些特殊内部案件的地方。二堂前有一副楹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坪外鸦啼雀噪恐有冤情。”它的意思是告诉官员,不要被表面繁华迷惑,要体察民情,体恤民生。进入二堂,我们首先看到一块“筹边堂”的画额,筹边堂建于宋代,而在南宋时期,淮安是宋、金两军的边境地,当时的政府官员会在这里商讨边疆事务,所以就叫“筹边堂”。这里,其实主要是知府审理内部案件的地方,过去的一些腐败案件,有的就是在这里产生的。这里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在二堂东、西两侧呢,是府衙官员休息的场所,东边为上,是文官休息的,西边为下,是武官休息的。
淮安官衙大堂建筑具有官式建筑特征,大堂大木构架为叠梁式,属小式做法。檐下斜撑的花纹与雕刻都吸取了地方做法。大堂建筑设前廊,顶部采用乌篷轩做法。两山为悬山式屋顶,五花山墙;建筑的屋顶用瓦也是民居中常用的青灰陶瓦,而非琉璃瓦件。正脊用板瓦砌筑成清水脊,两端置鱼吻;墙体则采用该常用的青砖砌筑三七墙。砌筑时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降低了造价,有保温效果,是淮安地区民居中常用的砌墙方法。体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府衙建筑明确的形制规范与等级要求,具有淮安地区建筑文化特色。
2006年5月25日,淮安府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