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宫,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皇山上,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它是中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一位创世女神,她创造生命,又在大地为难之时,炼石补天,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这是说文解字中对女娲的描述。关于娲皇宫的兴建有这样一段传说。
娲皇宫的女娲传说故事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和鸟兽鱼虫,可是惟独没有人类,天神女娲就按照自己地模样抟黄土创造了人类。由于大地非常广袤,抟黄土造人又累又慢,女娲就将一根藤条伸到泥潭中,然后举起沾满泥浆的藤条向大地挥洒,这泥点溅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正当女娲为自己的发明高兴时,一场灾难却突然降临。原本一片祥和的宇宙,瞬时间变了模样,天塌了,地裂了,山林燃起了大火,大地一片汪洋。女娲看到自己创造的人类遭受如此大的灾难,难过极了,她决定挺身而出拯救人类。可是怎样才能补好残破的苍天呢?女娲想了又想,突然想起涉县凤凰山一带是最好的炼石补天之地,于是她迅速来到这里,开始炼五色石修补苍天。果然,天上的窟窿很快就补好了。
可是女娲怕天会再崩塌下来,就斩下一只大龟的四只脚,以凤凰山为中心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牢牢地支撑了起来。从此“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后人为了纪念女娲,就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建起了娲皇宫。
娲皇宫的建筑特色
中皇山远看像一把太师椅,按照道家解释,三面环山,左青龙,右白虎,山体下面是漳河,东面是刘邓大军司令部旧址,将军岭,正是三省交界地。中皇山上的娲皇宫古建筑群,背靠悬崖,飞檐翘角,气势恢宏。
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时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初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建离宫,中皇山(女娲山)是高洋皇帝往返北齐都城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内有铜雀台)与晋阳的必经之地,加之高洋皇帝生性奢侈,又爱大兴土木,尤其喜欢刻经雕像,所以兴建了娲皇宫。
这里群山叠翠,流水环绕,风景秀丽,为涉县古八景之一,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娲皇宫依山就势,巧借天然,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境”。娲皇宫的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依山就势,匠心独运。
当地用9个数字形象地概括了娲皇宫特点:1座吊楼,2种宗教,3个石窟,4组古建,5种刻经,6部经文,7尊塑像,8大功绩,9根铁索。其中所指的宗教,指的是佛教与道教,9根铁索是说建在险峻山崖上的娲皇阁采用9根铁索与山体相连。庙是明代建筑,清代咸丰年间重修。娲皇宫结构奇特,独具匠心,有吊庙、活楼之称,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楼等最具风采。
娲皇阁坐北朝南,背靠断壁,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它高达23米,是四层楼式结构,为歇山斗拱硫璃瓦顶,以条石拱券为基,上建三层楼阁,分别名之为“清虚”、“造化”与“补天”。依山势而建,结构非常奇妙,古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之称。
二至四层均三面设廊,背倚悬崖,用铁索将阁与崖壁所凿八个“拴马鼻”相系,将楼阁缚在绝壁峭崖之上。若游客盈楼,铁索即伸展,绷如弓弦,楼体前倾,因而又被称作“吊庙”、“活楼”,构思奇巧,为建筑史上动静结合的杰作。纵观娲皇阁,嵌于绝壁,雕梁画栋,登楼远眺,太行群山涌翠,漳水如带,堪称“天造地设之境”。
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1924-2012)先生,曾专门研究过娲皇宫的建筑原理,根据罗哲文先生的考证,整个楼体运用了高层建筑中,重心偏离安全率的原理,当楼体遇到外力前倾,只要在重心偏离的安全系数内,九根铁索即起到稳定楼体的作用。
如今,娲皇阁已经重新加固,九根铁索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在加固之前的数百年时间里,凭借这九根铁索,娲皇阁经历了十多次地震,而安然无恙。罗哲文先生也不禁感慨,娲皇阁以铁索挂阁于峭壁的构造方式,在中国是个独有的建筑奇迹。
文宣帝高洋“信释氏,喜刻经像”,在这里较大规模地修建了娲皇宫,并在山麓开凿石室,内刻佛像,以后又将佛经“勒之岩壁”。山顶娲皇阁外山崖上有北齐时期的摩崖刻经6部,多达13万字,是中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在我国佛教文化中享有盛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为当地的庙会,女娲祭典之日。是时全国多地的人以及海外华侨前来祭拜华夏族人文先始。"女娲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千年,这里古建筑终将因为文化的血脉相连,而代代相传。来娲皇宫,满足你的一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