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灯塔,位于湛江市硇洲镇孟岗村东南海边的马鞍山上,海拔81.6米,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硇州灯塔,由广州湾法国公使署主持设计和建造,而承包和主持该塔建筑工程的则是硇洲岛名工匠招光义。历时三年,至1903年竣工。硇洲灯塔建成后,主要作为法国军舰和沿海商船进出广州湾、湛江内陆的航标灯塔。1945年,中国收回硇洲灯塔管理权。
硇洲灯塔是世界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与伦敦灯塔和好望角灯塔并称世界著名的三大灯塔。
硇洲灯塔整个塔由麻石一块块叠起来,没有使用任何泥浆,石块与石块之间非常吻合,浑然一体。塔身下方为正方形塔基,上部为圆锥体。塔的顶部是鼓圆形,突出于塔身的灯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设一封闭式能转动的托盘,内置水银,承托着整个灯座架。
灯座架由160多条弧形水晶三棱镜片组成反射架体,再由凸透镜、荧光灯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光源及发射体系。原来靠发条带转,1984年改用马达起动转速箱带转,旋转一周需时5秒。光源为1000瓦水银灯泡,强大的光束可射程26海里的范围,以此为过往船只导航。
硇洲灯塔由塔座、塔身和灯具三部分组成,通高约23米。塔座平面正方形,边长4.8米,高5.9米。塔身呈圆柱形,高16.05米,设若干窗洞,外环平台置栏杆。塔腔内径2.6米,以66块扇状构件叠筑形成中心圆柱和步阶,呈螺旋状,盘旋可上至平台,再入灯具内。
塔座塔身都用规格一致的花岗岩石砌筑,榫卯结构相当牢固,灯具用160块三棱水晶镜片组成如蚌状灯罩,中置凸透镜。铜制的圆槽底座,盛入约3吨的水银作润滑剂,由发条牵引旋转,使灯光通过三棱水晶镜汇聚成强大的光束,光照射程26海里,光弧方位360°。灯具原用31.75公斤重锤钟表式发条牵引旋转,上链一次可转1小时40分钟,并控制灯具转速为5秒周期,1984年改用电动转速箱牵引旋转。它是世界上现存两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也是国际著名航标灯塔之一,至今仍作为中外船舶来往湛江的灯塔。1989年采用灌浆法加固塔顶。
1991年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建筑学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