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后,中国与朝鲜的边界基本上定格在了鸭绿江与图们江一线。然而在今天的东北,我们却可以看到有大量的朝鲜族人民定居在以吉林延边为核心的广大地区之内。那么朝鲜族是如何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的呢?
朝鲜族传统歌舞
避灾而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放松了对于龙兴之地的边禁,开始有汉人逐渐进入东北进行开发。1860年以后,朝鲜北部连续发生水旱灾害,尤以1869年和1870年的旱灾为甚,称为“己巳大灾年”。朝鲜北部的灾民不得已向正在开发建设的东北进行逃荒大进军。当1872年朝鲜厚昌郡官吏崔宗范等人受该郡郡守之命,到鸭绿江以北巡察朝鲜垦民时,朝鲜民众已经大规模分布在鸭绿江以北地区,“西至分界江,北至汤河,近千里之间,与清人三五杂处者,殆数万户矣。”
1875年,朝鲜垦民在今天辽宁省通化县的上甸子、下甸子等地试种水稻获得成功,尔后很快推广到邻近的兴京(现为新宾)、柳河、桓仁等地。喜食大米的朝鲜人在得知这一消息更加渴望进入东北获得安定的生活。东北大面积种植水稻应当说也是得益于朝鲜族民众。
东北水稻
亡国之人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于是,朝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由于日本的移民政策与殖民统治,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朝鲜移民,被迫迁入中国东北,形成了世界史上罕见的民族大移动的潮流。拿鸭绿江沿岸的长白、临江、辑安等地为例,1905年时,这一地区共有朝鲜垦民8750余户,39440余人,而到了1911年时便增至12100余户,50100余人。
当时晚清政府认为朝鲜人的入住会增加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同时也并没有迹象表明这种移民会造成地区分裂(当时的朝鲜人很快融入了当地社会),所以就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也使朝鲜族迅速扩散到了辽宁与吉林各地,甚至长城以内地区,截止1929年,朝鲜族在东北已经接近70万人(官方统计)。
“以鲜治华”
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柳条湖策动九一八事变,第二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伙同汉奸扶植溥仪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从此,东北自此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以后,采取了“以鲜治华”策略,制订出“朝鲜人移民计划”,将大批朝鲜人强制移居东北各地。在1936年8月,伪满政府和朝鲜总督府共同制订《在满朝鲜人指导纲要》中,议定每年从朝鲜移民一万户,并决定把朝鲜移民作为满洲国国民的“构成分子”。据琼斯《1931年以后的东北》中所载:“到1945年东北光复前,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共有三百万人之多,超过了(当时)东北总人口的5%。”
中国朝鲜族第一村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抗战时期,朝鲜族民众因为躲避灾荒、逃离日本统治与被日本强制裹挟等种种原因大量进入中国,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中国的朝鲜族热爱中国的生活,因而也以中国人的身份而自豪,这就是朝鲜族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