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建筑阅江楼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3-15 11:24:54  来源:阅江楼
核心提示:阅江楼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卢龙山指挥8万伏兵大败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础。

  阅江楼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卢龙山指挥8万伏兵大败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础。朱元璋称帝后,于公元1374年再次登临卢龙山,感慨万端,意欲在山上建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以登高望远,一目盈怀,察奸料敌,威震四方。


  于是他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并将卢龙山赐改名为狮子山,又令众文臣每人都要撰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至为上乘,与朱元璋的《阅江楼记》一道流传于世。朱元璋在《阅江楼记》中阐述了建楼的缘由、功能、式样等,阅江楼依据朱元璋的设想,已经动工建设,打下了地基。


南京古建筑阅江楼


  在《又阅江楼记》中阐述后来迫于当时的生产力低,经济力量弱,加上连年战争等种种原因终未建成。2001年9月阅江楼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六百年“有记无楼”的历史。


  阅江楼屹立于狮子山巅,高52米,总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共7层。阅江楼平面成“L”型,主翼朝北,次翼面西,形成独特的“犄角”造型,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登上阅江楼,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金陵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进入夜晚,阅江楼晶莹剔透,流光溢彩,观赏长江灯火、城市美景,更是一番绝佳情趣。


  阅江楼景区以其主景点阅江楼而名,阅江楼矗立于狮子山巅,狮子山座落在南京城西北部,紧邻南京长江大桥。景区总面积31公顷,其中水面占1/3,陆地占2/3,绿化覆盖率达85.3%。景区三面被卢龙河、护城河环抱,一面被1.5公里长的明城墙包围,形成了水环城、城抱山、山托楼之壮观景象,景区内还有天妃宫、静海寺、明城墙、五军地道等30多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点。


南京古建筑阅江楼


  天妃宫


  明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利归来,明成祖朱棣为感谢天妃保佑海上平安,赐建“龙江天妃宫”于狮子山麓。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又为天妃宫题写《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一文。据记载,“天妃宫前后殿宇、房屋七十九间,周围外墙计一百八十一丈余”。清咸丰以后,天妃宫屡遭毁坏,昔日宏丽荡然无存。1937年冬,日军侵占南京城,天妃宫再次全部毁于战火之中,仅存天妃宫碑。1996年扩建“静海寺旧址”时,将天妃宫碑移至静海寺内。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于2004年底重建南京天妃宫,规划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2005年5月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建筑面积2688平方米,它恢复了明代龙江天妃宫的恢宏气势,成为吸引海内外各界人士祈求福祉之圣地。


  静海寺


  静海寺位于狮子山西南麓,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的功绩所敕建,赐名“静海”,意为四海平静(祈求太平)。静海寺建造之初占地约30亩,各类殿堂80间,郑和晚年一度在该寺居位,下西洋带回的一些奇珍异物供养于寺内。明嘉靖四十三年(1516年),李时珍曾住在静海寺考察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药用植物,增补了《本草纲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的战火迫使清政府答应与英军在静海寺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古建筑阅江楼


  静海寺历经战火,几修几毁,1937年日军一把火,烧得仅存僧舍8间。1987年复建“静海寺旧址”;1990年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为迎接香港回归扩建“静海寺旧址”,并铸造了“警世钟”;1997年6月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静海寺再次扩建后占地12000平方米。


  阅江楼的历史有一份记忆,站在阅江楼上,金陵之美尽收眼底,我们凭栏轻靠十分美好。百年城墙绵延向前,伸出手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


 

本文标题: 南京古建筑阅江楼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81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