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历代瓦作营造知识全总结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3-18 09:20:14  来源:哲匠之家
核心提示:瓦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做法的统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已发明了瓦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的描写,说明在战国时代瓦就有着普遍应用。

  瓦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做法的统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已发明了瓦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的描写,说明在战国时代瓦就有着普遍应用。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中的瓦有了多种材料类型,包括有青瓦、铜瓦、金瓦、铁瓦、明瓦等。


  屋檐的滴水瓦主要包括两类,即长条弧形滴水与三角形垂尖花边滴水。长条弧形滴水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重唇板瓦”,三角形垂尖花边滴水产生较晚,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显示可能在宋代早期出现,但《营造法式》中并无对其具体称呼。“滴水”一词至清代广泛使用,是因清代所流行滴水是以三角形垂尖花边为主。长条弧形滴水瓦出现晚于瓦当一千多年,有可能是因为在唐朝时期气温升高,降水偏多,原来檐口的板瓦在排水上容易出现雨水倒灌的现象,所以发明了长条弧形滴水瓦放置于檐口引水,雨水有了引导的趋势自然不会反流。



  瓦都是弧形的,那它们是怎么固定在屋顶上的?其实最早出土的西周板瓦就出现了可以拴绳的瓦钉、瓦环,目的就是使瓦稳固在屋顶上。每一垄瓦就靠一处瓦钉就牢牢地将勾头瓦钉在挂瓦条上即可。但因金属瓦钉容易进水生锈,于是工匠们又烧制了瓦钉帽盖住瓦钉处,而戗脊上的钉帽最后就发展成了“五脊六兽”。


  而在屋面叠瓦的成熟工艺出现后,一般缓坡的民居瓦屋面就可以靠瓦的自重进行稳固。但对于较陡的筒瓦屋面,则需要瓦钉。另外,在型制上,瓦作也可分为“大式”和“小式”两大类。大式瓦作以筒瓦骑缝,屋脊上装有脊瓦、吻兽等构件。材料上常使用青瓦或琉璃瓦。


  在北方地区又叫阴阳瓦,在南方地区,因其小巧又名蝴蝶瓦。是修建楼台、宫殿榭枋、亭廓以及各种园林建筑的高档古建材料。小青瓦有:勾头、滴水、筒瓦、板瓦、罗锅、折腰、花边、瓦脸等组成。



  小式瓦作多用板瓦。板瓦形态向上略作凹曲,在屋面上每一列形成一条排水沟,叫做“一陇”。每陇最下一块带有如意头状者叫做“滴水”。半圆状的瓦叫“筒瓦”。“筒瓦”用于覆盖陇缝。最下一块筒瓦带有圆形的瓦头,称作“勾头”或“瓦当”。


  板瓦也称片瓦,它的瓦面较宽弧度较小,一般是圆弧的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而且两头大小不一致,有大小头之分,所以铺设上需要注意大小头放置方向。而且板瓦按制造工艺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一次烧制的青瓦,二次烧制并上釉的琉璃板瓦;按材料则有沿海以贝类磨制的明瓦,西南的石制板瓦,金属制的铜瓦、金瓦等等。


  以目前考古资料来看,筒瓦的出现略晚于板瓦,筒瓦呈半圆形,搭接处细节更为精致。后期,筒瓦替代了瓦屋面的盖瓦,相对于板瓦的盖瓦而言等级更高,一般也只用在官式建筑上。当然,筒瓦除了铺设在屋面上,还承担了一部分的装饰造型功能。例如还可以两片拼接成滚筒,作为屋脊造型。


  而琉璃瓦则是我国陶瓷宝库中的古老珍品之一。它是用难熔粘土制坯,经干燥、上釉后焙烧而成的一种高级屋面材料,最早出现于北魏时期。就大式建筑而言,宋式规格分档:四寸筒瓦、六寸筒瓦、八寸筒瓦、九寸简瓦、尺二筒瓦、尺四筒瓦。


  而根据《清式营造则例》规定,共分九种型号(一样至九样),而常用的仅三种(五样、六样、七样)。除一样大瓦在实际工程中没有使用过外,其余分别使用在不同规格的建筑物上。琉璃瓦屋面脊式及兽件皆有定式,需配套使用。


  瓦的尺寸实际是从古至今逐渐缩小的,考古出土的汉阳陵的板瓦残长108厘米,宽43.5厘米。唐朝的瓦大致长约50-60cm,宽约30-40cm。


  按《营造法式》上卷十三载用瓦之制:以1宋尺约为今31.4厘米对其进行转换


  可以看到宋瓦即使在散屋上也有长40.8cm,宽20.4cm;清朝则将瓦分为大式、小式,大式多为琉璃筒瓦,小式即为小青瓦,与现代尺寸接近。现代的板瓦尺寸大概长22-16cm,宽18-11cm。



  一般认为瓦尺寸缩小的原因:一是宋之后为了大量标准化生产,小瓦模具便于制作,小尺度更能保证产品质量;二是便于替换维修,维护成本更低。


  层层叠叠的瓦片按照“压七露三”的北方传统建筑铺设形式,排布得疏朗有序,充满音乐般的节奏感,启迪着屋檐下诗人的文思。


  揭瓦是瓦屋面中通行的大修方式。因屋面局部受损严重,瓦面凹陷经多次大查补无效时采用该施工方法,包括拆除旧瓦面、挑选整理旧瓦件、重新沾浆、添配部分新瓦件,重新铺瓦、刷浆打点等步骤。


  青瓦片片,带着纯色的诗意,将庭院中的美丽风景衬托得更加耀眼。当落叶在瓦片中堆积成画面,当雨水沿瓦而下成为一道道水帘,仿佛才注意到屋上的瓦片也有着多许层次,犹如片片层叠的鱼鳞,就连时间也无法摧毁屋瓦的美,只会让它更有风韵。


  有一种美,见微知著,与古为新。它以一种细水长流的姿态,述说生命最朴质的追求。它用各种匠心细节,让一砖一瓦充满情怀,这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家!

 

本文标题: 中国传统建筑——历代瓦作营造知识全总结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82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