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如何保护苏荷历史街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5-03 09:55:45  来源:设计之家
核心提示:苏荷区地方不大却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时尚著称,成为到纽约旅游的游客必到之处。可是谁又会想到,50年前,这里是一片颓废的工厂区,更因为一条拟修建的快速路使这里的50栋1869—1895年建造的独具风格的铸铁建筑(IronCastArchitecture)险遭拆除。幸亏有保护古建筑人士的侠肝义胆,以及居住在这个区域的艺术家们的奔走相告,才使得这一社区的旧城风貌保存下来。

  荷(SoHo),即SouthofHoustonStreet之英文缩写。它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是一个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居民人口约为6541人的社区。


  苏荷区地方不大却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时尚著称,成为到纽约旅游的游客必到之处。可是谁又会想到,50年前,这里是一片颓废的工厂区,更因为一条拟修建的快速路使这里的50栋1869—1895年建造的独具风格的铸铁建筑(IronCastArchitecture)险遭拆除。幸亏有保护古建筑人士的侠肝义胆,以及居住在这个区域的艺术家们的奔走相告,才使得这一社区的旧城风貌保存下来。


  ■铸铁建筑———纽约人自己的建筑风格


  铸铁建筑是流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一种建筑风格。据说它的最早创始人是一位名叫波加达斯(J.Bogardus,1800至1874)的美国建筑师。


  当时美国步入工业化时代,纽约成为全美制造业中心。铸铁制品由于成本低又可以大规模生产,迅速替代了大理石建材与花岗岩。这种新型建筑材料承重力强,又可以根据客户需要生产出千变万化的造型,用作工厂仓库、厂房的建筑材料是最合适的。一时间工厂主、商人们要求建筑师按照法国第二王朝的建筑风格,将铸铁弯曲、油漆,模拟成大理石圆柱和拱型窗户。到了19世纪末,几乎整个苏荷区都是这种铸铁工艺的建筑。


  纽约人将古典主义的浪漫与工业化社会的现实需求在铸铁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统楼房”(loft)———艺术家的天堂


  二战后,制造业不再成为纽约市经济的支柱产业。许多工厂开始搬出苏荷区。苏荷区的许多楼只好空着,时间一久,就“万户萧疏鬼唱歌”了。


  20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的动荡与战争使得许多闻名的艺术家移居纽约。他们的到来推动了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艺术家。


  此外,每年有大量的艺术院校毕业生来纽约寻找工作。艺术家们很快发现,在曼哈顿租金昂贵,很难找到可以从事艺术工作的空间。


  而苏荷区大量闲置房屋,空间大,租金便宜,艺术家们纷纷租用这样的空闲房,俗称统楼房(loft)。苏荷区的人文环境因艺术家们而全然改观。


  ■移平苏荷区———曾被看成最人道的“义举”


  二战后,金融业、广告业、大众传播业成为纽约市的支柱产业。许多大公司在曼哈顿岛上设立总部,导致交通拥堵。为此,纽约市政府拟修建第一条东西向的快速路,以缓解交通压力。


  洛克菲勒财团的大通银行要求扩建办公楼,也主张移平苏荷区。华尔街地区寸土寸金,紧邻的苏荷区便是大通银行觊觎的对象。


  一些私人民间团体也要求市政府立即拆除苏荷区的“贫民窟”,为那里的几千户家庭建造更新更好的住宅。


  当时,美国许多城市的行政当局将“移平”、“贫民窟”当作整治旧城区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一般美国人的眼中,折除旧建筑也被认为是这一种“人道主义”的义举。


  ■无私者无畏———保卫古建筑的人士结成同盟


  快速路的兴建将会导致包括苏荷区、“———小意大利”街区、中国城、下城最早的移民的遗迹在内的许多人文景观的消失。


  1960年,当纽约市通过了修路方案时,来自格林威治村、小意大利社区的居民推举作家兼城市保护理论家简·亚格布女士(JaneJacobs)为他们的代表与市政府对话,要求市政府保护他们从小生长的历史街区,保卫纽约文化。苏荷区的艺术家们也行动起来。


  由建筑师及工程师组成的“铸铁建筑之友”发挥了重要作用,呼吁保护苏荷铸铁建筑群。


  纽约市的市民对此事寄予广泛的同情。他们在报纸、电视台和电台纷纷发表意见,支持艺术家们。


  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969年7月,市长林塞公布建造快速路的计划将永远“胎死腹中”。

  ■SoHo———潮流与时尚的代名词


  修路计划虽然搁浅,但旧城改造不能放弃。纽约市政府与规划、立法部门出台了以下一些政策与法规:


  1、答应艺术家们自筹一部分资金与开发商一起建合作公寓。在统楼房的底层只能用于商业用途。这项政策颁布后,在艺术家们涌入苏荷的同时,画廊开始出现了。1978年,共有77家画郎在那里开业。


  苏荷区经济也开始复苏,统楼房的房租开始与曼哈顿岛一般公寓的房租比肩了。80年代,苏荷区成为“雅皮”一族的住宅区。


  2、采用“以旧做旧”的改造方案,不能破坏楼房的外在面貌,改造的只是其内部的设施。


  几年前,我曾亲眼目睹了格林街的一小段路面的重新修建:几个人(也许是艺术家)拿着石块敲敲打打,趴在路面上反复端详,对于石头不能令人满足的棱角反复修正,使它看起来像有马车轧过的痕迹,以便游客可以在此地发思古之幽情。街面是如此,进入统楼房更是如此。经改造的统楼房乍一看还是原来的工厂、仓库、栈房。但在艺术家手中,室内的装修材料和色调已经经过处理,配以非凡的灯光照射,门大、窗大,室内陈设简单,明快,自有一番苏荷独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3、以艺术品经营市场为龙头,辅以餐饮业、酒吧业、旅游业、时装业,形成苏荷区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苏荷区,每一条街都有大大小小的画廊,欢迎人们免费参观。不懂现代艺术的游客也不妨走走,那里有许多经营家具、床上用品、家居摆设的特色小铺。许多世界闻名品牌也都在这里开设分店。假如走累了,到对街的咖啡店要一杯咖啡,坐下来看看时髦的纽约人,多少也能把握一下世界时尚流行趋势。


  苏荷区改造对我们的启示


  古建筑保护历来是一个矛盾体。城市假如不发展就会变成一座没有生命力的城市,而城市借口发展不去保护它的独特的、形成城市特征的旧建筑,甚至去破坏它,那么将给这座城市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苏荷区改造的实例说明,要“移平”一座城市里的“贫民窟”,是一件轻易的事。在废墟上建大厦也不难;而要将一座城市的古建筑历经岁月完整地保存下来,让它们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有机部分则就难了。这需要对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非凡是对什么是现代化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一个精明的城市治理者终会发现,一座城市所拥有的历史、人文和文化传统,是别的城市所无法拥有的宝贵资源,它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的商机(现在不是都讲商机吗?!)。


  在旧城改造方面,我们有过严重忽视专家学者意见、忽视民众呼声,而由政府一厢情愿做出决策的惨痛教训。目前,中国的许多城市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然而,所面临的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通病”———急功近利。换句话说,就是急于摆脱贫困,实现物质上的现代化。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对旧城的破坏成为我们这一代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


  我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过一场发人深省的争论。事情是由改造旧城区引起的,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应该保护一处古建筑民居。赞成拆除这座明清时代四合院的有来自政府的房地产开发部门的一位领导,他在埋怨这座小院使他的工程停顿下来,给他带来的损失是“天天一辆桑塔纳轿车”。谁都知道桑塔纳轿车在生产线上每年都可以复制出30万辆甚至更多,而明清时代的四合院一旦推倒就再也不可复得。其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又可是几辆桑塔纳轿车可以比拟得了的?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交给这样一些人去开发、去改造,人们何以能够放心?


  愿以此篇文字能让读者们了解到,纽约的建筑不光是“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它还有苏荷区的“铸铁建筑”。而后者乃是以“摩天大楼结构为特点的“现代建筑流派”的开山鼻祖。


  也愿以此篇文字让中国的开发商们了解到,他们现在追求的“理想境界”,正是40年前美国的开发商要用推土机“赶尽杀绝”的“贫民窟”!

 

本文标题: 美国人如何保护苏荷历史街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8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