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音阁是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内的戏楼建筑,区别于珍宝馆其他展室陈列珠宝玉石等一般意义上的珍宝,畅音阁区域一直是清代宫廷戏曲展的展览场所。近两年来,珍宝馆正在陆续进行展陈更新,珍宝的陈列更加类型化,展陈方式越发贴近大众审美,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也将复原为原状陈列。在此背景下,已连续开放十余年的畅音阁区域关闭修缮,准备在安静百年后重新鸣锣开场。
▲珍宝馆建筑群
清宫皇家专属剧场
初次来到畅音阁的观众,无论是从清宫剧得到的经验,还是对建筑形式的判断,多半能得出这里是演戏场所的结论。没错,畅音阁是紫禁城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戏楼,与珍宝馆即宁寿宫建筑群中的其它建筑一样,都属于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休”后修建的养老居所。粉墨浓妆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宏伟的戏楼上穿梭往来,扑跌翻腾,唱腔响遏行云,梦回莺转,场面锣鼓铿锵,声声入耳,应该说,畅音阁曾是宁寿全宫中最为热闹喧嚣的地方。
▲走进戏园
作为现代展览之所在,畅音阁是一组建筑的通称。坐南朝北的三层戏楼建筑畅音阁是演员演戏的舞台,坐北朝南的阅是楼是两层的看戏楼,再加上两座建筑之间的小院子以及围在院子两侧的回廊,共同组成了乾隆皇帝敕建“养老院”里的“国家大剧院”。
▲畅音阁与回廊
只不过在清朝,想来这里看戏可不是件容易事。阅是楼仅供皇帝和后妃赏戏,满汉大臣首先要经过皇帝的恩赏才能迈进这个院子的门槛,进来之后,他们只能盘腿坐于两侧回廊之中陪着帝后看戏,至于大臣的座位是否只能看到演员的后背或是大臣们要陪坐几个小时,帝后是不会在意的。畅音阁和整个紫禁城一样,皇帝才是主宰,这里只是皇家的专属剧场。
▲畅音阁正面
▲阅是楼正面
超豪华舞台上演炫酷剧目
前面说过,畅音阁是三层的大戏楼,在清代,紫禁城及其他皇家苑囿中曾先后建有五座三层戏楼,历经岁月变迁,其中三座或拆除或焚毁,现存只剩畅音阁及建于光绪年间的颐和园德和园戏楼。与长春宫、淑芳斋、倦勤斋等方便承应日常宴饮戏的小戏台不同,这种三层大戏楼几乎是承应重大节庆典仪戏的专用舞台,能够充分突显皇家的排场与威仪。
三层戏台,从上至下分别称作“福台”、“禄台”和“寿台”,其中寿台面积最大,并且专门分出一层,称为“仙楼”,实际共有三层半台面,舞台面积远远超过民间戏台。
▲畅音阁戏台
皇家戏台,雕梁画栋自不必说,整个戏楼还机关重重,禄台和寿台的天花板各自建有一个天井,演出时通过轱辘和绳索,可使扮演神仙的演员从天而降,制造特技效果,还可作为舞台道具的搬运通道。同时,寿台之下有大地下室,分别有四口地井和一口水井与寿台相通,既有类似音箱增强音响共鸣的作用,又能升降演员、道具,亦可释放水彩,渲染舞台效果。
▲畅音阁戏台天井
三层舞台并用时,可搬演表现人、鬼、仙三界的大戏,舞台上施放水彩火彩,演员上天入地,神出鬼没,多时能有上百名演员同时出现在三层戏台上,演员们或站成吉祥如意的文字、造型呈现给帝后,或集体向帝后叩拜山呼,场面极其繁复宏大。在清代,这般情景的演出在其它地方无论如何都是看不到的。
独树一帜的宫廷戏曲
说到这儿,您脑海中若是想象梅兰芳先生在畅音阁戏台上唱京剧的画面,那可就错了,梅先生在紫禁城唱过戏,那是1922年溥仪小朝廷在漱芳斋戏台上的事儿。说起百余年内在畅音阁戏台上演过的剧目和表演过的演员,就稍微有点复杂了,从这一段历史中能够看出清宫戏曲的发展历程和特殊性。
大家知道,瓷器一提起官窑,那必定是好、贵,与民窑形成鲜明区别,其实清宫的吃穿用度、陈设赏玩,乃至于文化艺术,都多少具有其特殊性,具体到宫廷戏曲,主要表现在演员组成、演出剧目、服装道具等方面。
清宫戏曲有专门的演出机构,康熙朝设立南府和景山,道光七年裁撤南府、景山,改为昇平署,专门管辖调配内廷戏曲排演事宜。南府、景山或昇平署所管辖的伶人,即戏曲演员,分为内学和外学,内学是太监伶人,外学是旗籍或民籍的民间伶人,在乾隆朝,内外学伶人最多能有千余名,道光年间裁撤到仅百余人。在这些伶人中,太监伶人最为特殊,唯宫廷独有,慈禧太后甚至在昇平署之外,专门由长春宫的近侍太监组成了“普天同庆班”,不受昇平署管辖,方便自己随时听戏,该班社的象牙笏板现就展览在阅是楼内。
清前期到中期内廷演戏,从剧种上区分,主要是昆腔和弋阳腔,到清末才缓慢过渡到皮簧。清中期把除昆腔和弋阳腔之外的地方剧种称为“侉戏”、中后期称“乱弹”,宫廷内甚至一度禁演侉戏,推崇昆腔和弋阳腔主要是延续宫廷戏曲的正统和高雅,到了清末,新颖通俗有趣的乱弹、皮簧戏已大量占据内廷大小戏台。除此之外,宫廷上演的剧目也与民间有别,帝后除了能看到一些外学伶人带来的民间流行剧目外,主要是宫廷重要节庆、节令戏,还有许多宫廷词臣专门为帝后编写的连台本戏,这些剧目往往政治意味和喜庆意味浓郁,场面宏大,演员众多,是民间戏班望尘莫及的。无论康乾盛世还是慈禧太后主导的王朝末期,演出所用服装道具的设计、做工、用料都远胜民间戏班,有些甚至是宫廷画师出画样呈皇帝御览,发江南三织造精工细作,尤其是乾隆朝以及慈禧太后时期,花费在内廷戏曲服装道具上的银两数量令人瞠目。
▲戏园回廊内墙壁花窗
宫廷戏曲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对中国戏曲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宫廷对于昆腔和弋阳腔的推崇奠定了昆曲在清朝的正统地位,客观上延缓了昆曲在清代的式微趋势,促进了昆曲剧种的保存与传承。另一方面,乾隆皇帝为庆祝其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七十、八十大寿分别举行的三次万寿盛典,使各地戏班云集京城,展示切磋技艺,尤其是徽班进京,为日后京剧的形成打下基础;另外,慈禧太后对皮簧戏的喜爱,促成众多民间当红伶人在宫廷内部实现同台演出,提高演出水平,流传梨园佳话,因慈禧太后的挑剔,皮簧戏剧本更加规范,唱腔更加精妙,直接推动京剧的最终形生。
▲清人画《戏剧图册》探母册页
半假半真演出兴亡千古事,一颦一笑装成离合百年人。畅音阁自建成至今,两百余年倏忽而过,台上伶人多半身世飘零,台下帝后亦风光愁苦参半。当年繁华早已被雨打风吹去,今欲开场,不知能否重现当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