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古建筑的力与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4-06 10:12:07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故宫古建筑,雄伟壮丽,历经六百年沧桑,岿然不倒,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壮美故宫古建,一砖、一瓦、石雕、木雕、家居陈设皆蕴含着这座气势恢宏、庄严绚丽之城的力与美,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营造之精、文化之浓、古韵之香。

  故宫古建筑,雄伟壮丽,历经六百年沧桑,岿然不倒,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壮美故宫古建,一砖、一瓦、石雕、木雕、家居陈设皆蕴含着这座气势恢宏、庄严绚丽之城的力与美,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营造之精、文化之浓、古韵之香。


  为什么说故宫的古建筑是有力的呢?那么她都有哪些力呢?故宫古建筑历经六百年,岿然不倒,这皆归功于她的力。


故宫古建筑


  1、太极柔力—抗震


  六百年中,故宫多次遭遇地震,至今依然基本完好,其中的奥秘在于我国古代工匠运用智慧和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发明和创造了科学的建筑抗震构造。紫禁城古建筑抗震构造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基础、柱、榫卯节点、斗拱及梁架上。


  故宫古建筑的基础通过分层夯实,埋设木桩等,有效地避免了建筑不均匀沉降,同时又增加了基础柔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柱子采用平摆浮搁与侧脚方法,巧妙地增大了古建筑整体的自振周期,产生隔震效果,又避免了木柱根部糟朽的问题。


  梁与柱采用榫卯节点形式连接,在地震作用下彼此产生相对转动和滑移,耗散地震能量。斗拱由众多小尺寸构件叠加拼合而成,地震作用下各构件间相互错动、挤压,耗散地震能量。


  梁架采用抬梁式做法,有利于分散上部荷载,且梁架低矮,有利于保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2、阻隔力—防火


  火灾是木式建筑的一大克星,故宫古建筑群以木结构为主,因此防火也是古今人们关注的焦点。据统计,故宫建成以来已发生大大小小65次火灾,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为避免火灾的发生,明清统治者费了不少脑力,科学手段和迷信方法双管齐下。先后采取了修建金水河、井亭,安装应急水缸,使用封护檐墙等科学的防火措施;还运用了修藻井,书写少勾“门”字,使用正吻,及漆黑瓦等迷信方法,祈祷避免火灾的发生。


  3、疏通力—排水


  每到大雨天,不少游客都会冒雨前来故宫看海,那么故宫真的能看到海吗?


  故宫是水系设计的典范,她拥有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排水网络。其排水系统包括屋顶、地面和地下三个部分,屋顶采用坡面并设置瓦垄,方式巧妙,排水迅速;地面设有排水坡、明沟、钱眼等排水方式,将地上水汇入地下暗沟,下水道的各条排水线路纵横交织,沟通各个宫殿庭院。精良的设计、可靠的施工、长期的维护保养,使得紫禁城排水系统至今仍能够完整地发挥功能。六百年来,紫禁城建筑遭受数千次“考验”,从未发生过“雨患”灾害。因此,雨天在故宫是看不到海的,但不要灰心,故宫“千龙吐水”的壮美景观也足以让我们一饱眼福。


故宫古建筑


  4、智慧力—建材运输


  紫禁城古建筑的营建材料以大木、石材为主。大木为建筑的主要受力体系组成材料。楠木因其木质优良,具芳香气,坚硬耐腐,很少开裂和反挠等优势,被选作建造故宫宫殿的木材。然而,珍贵的楠木生长在南方原始深林的险峻之处。为解决运输这大难题,开采者借助大自然的力量,顺势而为,利用雨季暴发的山洪,将巨大的楠木冲下山,进入江河,顺着水流将所有楠木运抵京城。


  建造宫殿台基的石材多来源于北京房山的大石窝村。保和殿后的大雕石重达300吨,为将这块完整的巨石运达故宫,工匠们沿运输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处打一口井,待到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再将井水泼成冰道,动用一万名民工,六千多头骡子,托运旱船,耗时28天,将巨石运抵京城。紫禁城古建筑木材采用水运方法,大型石材则采用旱船运输方法,这无一不体现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力量。


  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她自然是美的。那么她都美在哪呢?


  1、布局之美


  紫禁城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背山面水的布局遵循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暗合阴阳五行学说,深深地印刻着中华传统文化。故宫古建筑沿子午线对称式分布,壮美有序,和谐庄严,一线贯穿,撑起了整座北京城,体现了一种平衡的沉稳美。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南北取值,依次排列。前部三大宫殿气势恢宏,庭院明朗开阔,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内庭后三宫布局紧凑,庭院深邃,与东西六宫自成一体,体现了古代君王先国后家的家国情怀。


  2、色彩之美


  紫禁城中色彩的运用极其讲究。通常所用的颜色有黄色、红色、绿色、青色、蓝色、黑色、灰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等级,黄色作为等级最高的颜色寓意至高无上的皇权,多用于宫殿屋顶;其次为红色,寓意阳刚、炽热,护卫皇权,用于立柱、门窗及城墙等。


  冷色调的青色、绿色和蓝色,能够增强空间感,体现了阴柔之美,常常用于屋檐下的斗拱或室内顶棚;金色为红色与黄色的过渡色,常用在贴金工艺中,作点缀用于建筑细部;绿色则用于南三所皇子住所的瓦顶;黑色的瓦顶是一种迷信的防火措施;灰色等级最低,表现了一种冷酷,用于城墙和地面的颜色;白色通常是低等级与高等级之间的过渡色,例如台基和栏杆。此外,除了依照色彩的等级之分,古代工匠对色彩搭配和互补的运用也极佳。


  蓝天配黄瓦,黄瓦与红墙之间装饰青绿冰盘檐,即避免了色调的矮版,又增添了建筑的活力。紫禁城中红、黄占绝对主导地位,意味着权力和中坚。紫禁城的色彩与建筑空间、建筑等级、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华丽、壮观、威严,人与自然的和谐得到充分体现。


故宫古建筑


  3、装饰之美


  故宫古建筑的装饰集精致、奢华、大气、辉煌于一体。太和殿内梁楣上沥粉贴金双龙和玺彩画、铜鎏金蟠龙金柱、龙凤角蝉云龙随瓣枋套方八角浑金蟠龙藻井、片金轱辘燕尾绿支条金岔角云正面龙天花、镂空金漆雕龙宝座和屏风、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卢帽等,极尽豪华,充分展现了皇室的至尊与威严。


  养心殿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卢帽、重华宫花梨木透雕缠蔓葫罗落地花罩、储秀宫花梨木臣工书画透雕竹纹落地花罩、建福宫描金漆夹纱横披花鸟裙板隔扇等室内装饰,紫檀嵌珐琅夔龙纹翘头案、黑漆髤金云龙纹交椅、黄花梨嵌鸂鶒木染牙山水图宝座、紫檀嵌玉云龙纹床等家具,以及绿松石、孔雀石、珊瑚、象牙、和田玉、蜜蜡、水晶等名贵材料的细部装饰,向世人呈现了一座辉煌、豪华、精致无比的紫禁城。与此同时,故宫古建筑的装饰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及我国古建筑的精美艺术。



  4、小兽之美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上的五脊六兽,是泛指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小兽,主要有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獬豸(xiezhi)、斗牛、押鱼、行什。其中,龙为天子化身,寓意帝王,象征皇权;凤为百鸟之王,寓意天下飞禽;狮子为百兽之王,寓意天下走兽;天马为古代神兽,可腾云驾雾,为战神;海马为古代神兽,可畅游四海,英勇忠诚;狻猊,龙的第8个孩子,与狮子同样威猛,吃虎豹;押鱼为海中神兽,能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獬豸俗称独角兽,象征刚正不阿;斗牛,龙的一种,为镇水兽;行什为雷震子,防雷的象征。每个屋脊的小兽之前均有一个仙人,寓意天下万物得益于仙人指点,能够吉祥如意,消灾避邪。每只小兽均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文化寓意。


  故宫古建筑中每个屋脊上小兽的数量象征着建筑的等级,由高至低依次为九、七、五、三、一,均为单数,象征“阳”。这些小兽除了有特殊的文化寓意之外,最初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屋脊漏雨。由于用作固定屋脊瓦片的钉子外露,容易生锈且不美观,因此工匠们选用小兽作为装饰。随着小兽在皇城建筑中的应用,开始出现了等级数量的划分。


  然而,太和殿的每个屋脊均有10只小兽,其因在于历史上太和殿曾多次被雷击中,发生火灾。故屋脊上增添一只名为行什的雷震子,寓意防雷,保护太和殿平安无灾。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各个小兽都有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寓意,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建筑装饰艺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和艺术之美。


  故宫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挖掘故宫古建筑的力与美,有利于故宫古建筑的保护,亦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文标题: 故宫古建筑的力与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89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